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处。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曾在此建造离宫。延昌、永熙年间,寺名曾有变更。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复建闲居寺,僧众千余,堂宇千间,为兴盛时期。后周断废佛法,以寺为观,以塔为坛。魏之后,为澄觉禅师精舍。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为嵩岳寺,僧徒450人。开皇中,赐名会善寺。后兵乱焚毁,唐重建。

  

  武后巡幸嵩山至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称老安国师。赐寺名安国寺,并送镇国金刚佛像置于寺内。五代时高僧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因栖封禅寺,学新章律疏又名“封禅寺”。后梁时,遂撤佛殿,废坏60余载。宋太祖开宝初年,募化重兴,渐复旧观。开宝五年(972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金大定时,亦有修葺。元至元年间(1265—1294年)又赐名祝圣护国万寿禅寺。明末,寺院废毁。清代以后曾有重修,并建了山门和东西廊房30余间,时为嵩山一带的名寺。寺内有殿房、造像、碑刻、古塔、戒坛遗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7年已作修葺。1965年,县文物保管所加固净藏禅师塔塔基,维修清代四座塔。1982年,省外事办公室拨款2万元,由省古建队施工,重点更换元代大殿西南角部分木构件和屋顶瓦件,砌筑院墙43米。2004—2005年,由市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争取资金400万元,并配合省古建所施工队对会善寺元代大殿、两厢房、山门、东西掖门进行了重修,并将倒伏于寺内外的唐至清代的碑刻进行了粘补、竖立、予以妥善保护。同时,利用修好的东西厢房,举办了《会善寺历史文化陈列》,利用版面、实物、雕塑群等形式,突出了会善寺内闪光亮点:一、会善寺是嵩山文化与自然之最佳景观;二、会善寺是唐代历史上禅宗北宗的传教中心;三、会善寺是中国女皇武则天参禅拜僧的圣地;四、会善寺是高僧一行弃官出家的著名佛寺。

  

  大雄殿:是中轴线上现存的主要建筑,系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庑殿式歇山筒瓦房。面积为240平方米,砖木结构,檐下所施斗拱构件,粗大朴实,昂首下垂,是仿宋批竹昂的做法。昂的后尾虽然很长,但不是通昂,是卡接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的实用价值高。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不是和相邻斗拱后尾互相交叉,梁架带有宋代月形梁的做法。但表皮的雕饰比较粗糙,像剥去皮的原木,经过加工使用上去的。梁柱均有同样特点,不如宋代建筑的大木料构件细致。这座大雄宝殿的建筑时间,仅次于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的年代,在建筑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殿前为一座大型的砖砌月台,月台左侧有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高宗弘历亲书诗碑一座,原有碑亭已毁,石碑也残缺不全。月台右侧柏树下设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高1米余,重1300斤。月台前边为建制五间的山门,内有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吉日玉雕的弥勒佛像一尊,连座在内通高1.5米,大门口有雕刻逼真的石狮一对,守护大门左右。原来大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照壁,南面刻有“天中山”,北面刻有“天光云影”等字。字体庞大,豪放健拔。其它建筑尚有40余间,分布在大殿左右。现已毁。

  

  寺西半里许的山坡上建有唐“净藏禅师塔”,为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所建,砖泥结构(砖的体积为35×12×7厘米),全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平面作等边八角形,通高10.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八角形砖塔。塔檐下雕有人字拱和象征性的门窗等。塔的后面嵌有“净藏禅师塔铭”一方。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净藏禅师塔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会善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外东边的柏树林内,有一座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立的六角五级琉璃和两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建的楼阁式砖塔。其中琉璃塔高约10米,周长8.46米,塔形为六角锥体,塔基平面亦为六边形,铭石刻有《曹洞正宗三十一世后开山和尚上佛下定意公之塔》全塔由白色釉砖构筑而成,为嵩山独有的一座琉璃塔。楼阁式塔均为砖雕,层距较宽,柱体。靠西的一座铭刻“浙江兰溪弘宗青霞丛首杰尊窣堵位”,高4.5米,塔基平面为六角形,塔身为三级文面,顶为仿木构顶,靠西的一座铭刻“山东清源传律普度林上太尊浮图位”。形制与首杰和尚塔同。寺南照壁下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建的四角三级砖塔一座。为“曹洞正宗第四十一代性洁梅公大和尚之塔”。

  

  寺西有戒坛寺“琉璃戒坛”,系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创建。传为岳神受戒于元圭禅师处。原寺坛已毁,仅存遗址。寺前入门处,元代学士李溥光写的字径三寸刻石立于寺琉璃戒坛门外,遒劲端丽。有晋人风格的“茶榜”牌子,亦早毁无存。

  

  戒坛为十方僧徒受戒的地方。这是大的寺院设立的为佛徒受佛教礼仪的设施。碑记载:“每岁前来受戒僧徒,辄达1000多人。每日晋献洁供而礼佛人士,亦有数百。”可见会善寺是唐代佛教的重要寺院。

  

  戒坛原系琉璃砖瓦建筑,戒坛四角石柱上雕刻四大武士像,柱础石上浮雕怪兽,雕工精秀细致。可惜已破损。现仅存唐代浮雕的武士像石柱两根,其它柱础都已残缺。

  

  《北齐造像碑》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碑高1.47米,宽0.61米,厚0.16米,碑首雕有盘龙,正面浮雕佛像,背面刻记碑文。原保存在寺东院斋堂内。

  

  《唐代宗敕牒戒碑》在戒坛东侧面,行书,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刻立。正面除刻书中奉敕牒文外,还雕有浮龛二层,上层龛中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下层三排12龛中,每龛刻一佛二弟子,碑阴是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刻立的会善寺戒坛记碑,陆长源撰文,陆郢八分行书并篆额。《嵩山会善寺记》评:行书“精神流动,可为墨宝”、“中刻谢表,真书清劲”、“陆郢书八分,遒逸古致”、“真行八分,三体,各臻其妙,殊可宝也”。

  

  《道安禅师碑》嵌于山门外东墙,刻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宋儋撰文并书丹。“唐嵩山故道安禅师碑”九字,书法古朴老练。书者宋儋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嵩书》评:此书为“遒劲多骨而风致超逸”。《书史》评:此书“笔墨精劲”、“书写简扎,惜不多见”。

  

  《天中山》题记碑,碑高2.3米,宽0.8米,“天中山”三字,径0.53米余,唐颜真卿书丹,系后人摹刻,虽是摹刻,但不失颜体风度,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评论其书法是:“综合五百年来雄浑刚健一脉之大成,所以独步一时”。“天中山”三字使人看了有立体感。

  

  《经幢》在寺内大雄殿西侧的台坪上,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九月十九日刻立,高2米,为八角柱状,周长1.20米,额题“摩诃般若菠罗密多心经”,前有序文,字迹清晰,幢上方有线雕佛像一尊,形象生动潇洒。

  

  相传为唐高僧晏公讲经时,因寺内缺水,一日,龙化为人来听经,晏公乞水,龙赠一泉自殿后西侧出,流至山门,仅供食用,不资灌溉。清高宗题佛殿联曰:“一曲香泉应洗钵,千峰花雨不沾衣。”

  

  寺内外有古柏多株。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