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第一节院史
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麓、登封市区北约3公里处,东西两岭夹峙,岭间溪水在嵩阳书院前面汇流,然后蜿蜒东南入颍河。环境幽美,不愧为读书胜地。它与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共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建造。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都以嵩阳观为行宫。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五代周至宋时改名太室书院。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又在书院聚生徒数百人讲学。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赐额更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费用。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废除书院,更名承天宫。明代知县侯泰重修之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重修,未成上迁。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字逸庵,曾任福建巡海道、江西湖东道、大名兵备道副使,后为少詹事)继叶封未就之事,三年乃成。嵩阳书院至此又得复兴。耿介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
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康熙年间,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同时增设了庖(厨房)、(浴室)、墙垣,自此已蔚然可观。建国后也多次修葺,特别是1982年至1988年河南省外事办公室投资8万元,先后由嵩山管理局、登封县文物保管所、省古建所承担施工,搬迁师范学校,砌筑周围墙垣300余米;落架重修楼、殿、斋、堂61间,在原遗址上重建凸形院、馒头门及泮池;打水井一眼;并新建碑廊30余间等。与此同时,移迁各地散碑入院。2001年春夏为治理嵩阳书院,创造幽美环境,文物局筹资200万元,对书院考场区进行了整修,并对书院前区进行了整治、美化。搬迁院前居民15户,征地3.9亩,因地制宜建成直通书院大门的石阶道路36米,50余级台阶。阶路两边安装了栏杆和错落有致的小广场、平台。牌坊前边还修建了停车场、小拱桥和桥东通往老母洞的曲折石板路。2003年又争取省文物局资金15万元,迁移了《中岳嵩阳寺碑》并建碑亭一座,又建“高山仰止”牌坊一座。经过数年来的几次整修,使这座古老的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嵩阳书院重现原貌,焕然一新。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景区,2005年11月26日—27日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每天前往嵩阳书院游客达6万多人次。
第二节院貌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大门内是一座“凸”形院。二进门内为中心院,约占面积1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共五进,在第四和第五进中间,有一座3米深、两圆相连的泮池。池上有桥以通来往,院内廊庑俱全,房舍数10间,多是明、清以后的仿古建筑,灰色筒瓦滚脊硬山房。
牌坊:在大门前,此处原为当地群众居住区,2001年扩大书院建设,征收后,改为书院前的广场,广场之北新建起“高山仰止”牌坊。四柱三楼,坊起三架,庑殿顶,檐下五踩斗拱,巍峨壮观。
大门: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建。面阔三间,大式硬山式滚脊灰筒瓦顶。民国年间改作它用,已失原貌。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一对双狮门墩被打毁。1982年落架重修时,重新安置双狮门墩、槛桓、板门、隔扇,恢复原貌。
凸形院:位于大门后。1974年拆除。1986年在原基上重建馒头门及院墙。
东西配房:在东西院墙两侧,每栋面阔三间。1986年重修。
先圣殿:在大门后,面阔三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登封进士耿介创建。1982年重修,恢复棂门槛窗,并油漆彩画,铺砌月台及石台阶。
敬义斋:在先圣殿西侧,面阔五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耿介创建。1986年落架重修,恢复原貌。
博约斋:在先圣殿前东侧,面阔五间。康熙三十年(1691年),耿介创建。1986年落架重修,恢复其原貌。
讲堂:位于先圣殿后,面阔三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提学道林尧英重建。1982年落架重修,恢复前后棂门槛窗。
御碑亭:位于讲堂东南处,四角重檐。亭内立清高宗弘历诗碑一通。诗曰:“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荫中句偶成。”亭已倒塌,碑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05年登封市文物局在原亭基上将亭子重建,并将碑首、残碑复原。
碑廊:1986年按照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嵩阳书院整修规划在博约斋与三益斋、敬义斋与四勿斋中间各建15间曲式回廊,镶嵌北齐至民国年间的名碑32品。
泮池:在讲堂后,原是一座两米深的两个半圆形砖砌水池,池上有拱桥,年久已废。1986年按原规制用青石砌筑而成。
道统祠:位于讲堂后,面阔三间,单檐歇山房,四面走廊,安制棂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大中丞阎兴邦创建。1982年落架重修,拆除四周防护墙,安制棂门槛窗,恢复原貌。
四勿斋:位于道统祠西,面阔五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登封知县王又旦创建。1986年落架重修时,改面阔11间瓦舍。
三益斋:在道统祠东,面阔五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又旦创建。1986年落架重修,改为面阔11间瓦舍。
藏书楼:位于书院最后。面阔五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抚大中丞王日藻创建。1988年冬,河南省古建所落架重修。
崇儒祠:在藏书楼西。面阔三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耿介创建。1988年河南省古建所落架重修。
观善堂:在藏书楼东,面阔三间。康熙十七年(1678年)耿介创建。1988年落架重修。
丽泽堂:面阔三间。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创建。
辅仁居:面阔三间。康熙十九年(1680年)耿介创建。遗址无存。
先贤祠:面阔三间。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创建。已毁,无遗址。
诸贤祠:面阔三间。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介建。已毁,无遗址。
书院西偏院有考棚,后翻修成面阔五间的大厅堂。
1936年9月,蒋介石从洛阳来嵩山过50岁生日,到嵩阳书院后,让陪同的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在书院打眼水井,为其将来要办训练班解决饮水问题。后省拨款在西偏院东北打了一眼深井。
2003年后,西偏院厅堂拆毁,另修成了有中轴线正房、两边配房的仿古建筑群,以备作展览馆之用。
接待室:位于书院大门台阶下东侧。此处原为居民区,房屋破旧,游人参观走崎岖小道,极不方便。为了改变此种状况,1984年、1985年先后搬迁居民、征地3.9亩,扩大了空间,治理了环境,1987年又新建了面阔五间的大式硬山滚脊筒瓦房,以接待中外游客。
院内原有古柏三株。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来游嵩山,见第一棵柏树身材高大奇伟,枝叶茂密,随口封为“大将军”。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自己颇为懊悔,身为天子,金口玉言,遂封为“二将军”。他继续行走,又见一柏更为高大,便一错再错,封为“三将军”。
“大将军”高兴得笑弯了腰,成为弯腰树。“二将军”心生闷气,肚子气炸,成为空心树。“三将军”十分恼怒,突起一枝直插天际,好像与人争斗的样子,不久,便气死了。
因此后人又写诗说:“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弯下腰,/金口玉言谁评价?”游客每到此,都会产生许多感慨。该树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受封起至今已2000多年,当今著名诗人赵朴初对汉柏有“阅世三千岁”之称。因树皮部分脱落,东西两枝严重下垂,东枝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以青石柱支护,西枝也于1978年制水泥杆顶护,并松土浇灌。1982年两柏已分别置铁栏保护。大将军、二将军犹在,三将军于明朝末年被火烧毁。二将军柏,高约18.2米,胸围12.54米,冠幅17.8米,虽然树皮剥落,躯干龙钟,但生机依然旺盛。树干下部有一枯孔,南北相穿,像一座门庭过道,洞中能容5—6人,洞高可容人直身往来。两根弯曲如翼的庞大枝干,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又如金鸡欲飞。清李觐光观汉柏后,写诗云:“翠盖摩天迥,/盘根拔地雄。/赐封来汉代,/结种在鸿蒙。/皮沁千年雪,/叶留万古风。/茂陵人已矣,/此柏自青丛。”可见柏树之古老。
第三节重要碑石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原在书院大门外西南40米处草坪上。高约9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为嵩山地区之冠。碑系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刻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刻,碑文字为徐浩八分隶书,字态端正,一笔不苟,刚柔适度,笔法遒雅,世状其法,谓之:“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大都是唾骂撰文者李林甫的。明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八日,河南府巡按监御史蒋机写诗曰:“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惨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
碑下有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10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为10座高浮雕武士像,武士一手高举,另一手有握蛇的、提鱼的、执蟾的,他们都鼓目凸腹,开裆丁步,神态威武,做出敌对、斗武的姿态,以保卫其碑。碑首分三层,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中层比较宽大,四边叠出碑身约60厘米,自下而上逐渐展伸, 略成孤形,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有两龙,前爪把持宝珠,嘴有吞吻宝珠之状,栩栩如生,十分壮观。这样的装饰既调和单调的气氛,又平衡碑顶的重心,使整个碑身牢固稳健。该碑雕工精细,石质细腻,在阳光暴晒、风雨侵袭下,历时1200多年,至今碑面平滑,完好无损,仅碑首中层下部,在数百年前被雷电击裂一块,致使碑身失去平衡,向前方倾斜。1984年10月,河南省古建研究保护所和登封有关部门成立搬迁小组,组织人力、车力,将石碑向东北34.5米至书院大门西10米处转移,高程提高2米余,通体高10余米,并补修碑帽。新砌水泥座台,使其更显气势雄伟。并在原碑址立一小碑,叙述搬迁经过。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院内原有石刻八角望柱一通。高约3米,周径1.01米,下施复盆柱础,上复顶盖。从石础北面凿修门枢的卡槽看,可推知为房舍遗柱。相传为四柱并列,望柱上刻有唐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二十六日退之(韩愈)与著作郎樊宗师、处士卢仝、李征君渤、僧荣等同游天封观时的题名和宋欧阳修的跋文。但因风化剥落和后人刻字的叠压,文字不易辩认。现已失。此外还有宋皇佑年间的苏泾、苏舜、元子翁,嘉佑年间的颍川陈守柔,熙宁年间的子由(苏辙)、上谷寇仲武及崇宁、大观、政和、宣和年间的数10人题字留名。
院内还有明代登封县石刻地图碑,明神宗万历癸巳年(1593年)刻制,图上刻制着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名称,是登封县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理图。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虽少处被人损坏,但一览此图,对登封的全貌仍可了如指掌。
《中岳嵩阳寺碑》刻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碑文为隶书,流利雅致,景日昣《说嵩》载:“嵩自启母诸阙汉篆外,唐以前隶书最少,此其冠也”。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龙爪扭结成一个拱形龛,龛内浮雕独佛1尊,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其雕工之精,线条之美,布局结构之匀称,为嵩山古代石刻所罕见。碑阴面上半部神龛中,雕有一尊大佛像,周围数尊小佛像,额下左右有向内飞翔的小飞天,肌肤丰满,翔姿坦然,碑侧浮雕图案,规制齐整大方,实属罕见。此碑原在嵩阳寺,唐高宗时因建奉天宫移至会善寺。2001年重修嵩阳书院门前道路,又重新运回,改立于道路东侧,并盖亭保护。
“程子四箴”碑在讲堂月台前南沿,中轴甬道东西各两品。箴,是劝告、规劝的意思。“四箴”即言、听、视、动的四种规劝,是北宋名儒、大理学家程颐依照孔子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四句而作的规劝之语录。明嘉靖丁亥(1527年)季冬越三日注。四碑呈长方形,高1.08米,宽1.45米,厚0.21米,四碑碑额均刻“宸翰”二字,篆书,左右均刻一条盘龙和连续云朵图案。碑文楷书。“言箴”碑说:凡人所言心谨,言多必失;该说的话必说,不该说的一字不露;尤其领导出言发令当符合政策,适合民情。“听箴”碑说:听之不慎则不辨是非,千万不要使佞人之言从入其心;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无稽之言勿听。“视箴”碑说:视之不明,则言动皆违无理;自己站立端正,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观其善恶,然后可免于混乱失误,不会为奸巧之所感。“动箴”碑说:凡人看不讳事物,听之不谨慎,会使言之无理,轻举妄动,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一举一动都要谨慎。
《百思箴并序》碑镶嵌在东碑廊东壁上。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孟冬刻立,横长方形,高0.45米,宽0.85米。耿介撰文,门人后学李佩蘅书丹。碑文竖行,每行16字,共38行,行楷体。耿介“作百思以自箴”,表明他的处世哲学虽含有其封建意识和时代烙印,但对现代人们的思想修养、为人处世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如“为子思孝,为臣思忠;为兄思友,为弟思恭;为夫思义,为妇思顺;从师思尊,交友思信;发念思诚,存心思正;持身思严,执事思敬;立志思坚,为学思勤;考业思审,造德思滨;察理思密,析义思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