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嵩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登封小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农具的制造和使用


  农村的生产农具,大都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并在发展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的 传统器具,如耕地用的犁,耙地的木耙数千年几乎没有多大改进,構地的三条腿愁是新中国成立 后大金店雷村的张广义根据独腿楼的原理改造发明的。大件农具仅此而已。打场的石確,学名碌 睛,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有诗曰:“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礴边。”农民运 输,靠的是驴、骡、马驮运,除此就是肩扛,担子挑,一个村或附近几个村或许有一架牛车。20 世纪60年代,渐渐将木轮手推车换上了胶轮,人们称“气粘轮”车,随之后来,农村有了架子 车,70年代后,耕地岀现了拖拉机。进入80年代,农村运输有了汽车,农家的收割机、打麦机、 扬场机陆续岀现,继而是大型联合收割机械的出现。

  

  (-)耕作农具

  

  1.犁:耕地特有农具,由犁梢、犁引、犁面、犁底和犁锋组成,犁稍和犁底是用优质木材 (犁梢为楸木,犁底为枣木),犁引是“S”形金属,将犁底和犁梢连接一起,犁底与地面水平, 前部稍尖,用以套犁铮(生铁铸造),与犁铮接触的是倾斜80。左右的犁面(生铁铸、椭圆形), 犁引前端有挂钩,用以挂牲口套。用牲口或人工拉动耕种,深度大约6寸、7寸。

  

  2.耙:用来平整土地,用方木做成长方形木框,长约2米,宽约0.6米,横向使用,木框中 间有4根木撑支撑(连结固定),前后两条主框朝下定有6寸长、1厘米见方、间距约12厘米的铁 制耙齿,前主框中间为双木梆,用来挂牲口套,是平整土地的主要工具。操作时,套上牲口,人 横向立在上面,双手拉住左右缰绳,控制牲口走向,下面通过耙齿将土地平整。

  

  3.十齿範:铁制,长度1尺左右,下定10个5寸长铁齿,安装木把,用作手工平整小块土 地,或者打畦使用。

  

  4.银头:又分“7”字型和“十字镐”两种,均有镰身、镰襟和木把组成。十字镐的镰身一 头扁,开口较宽,另一端为锥形。均为刨土、掘石所用。

  

  5.铁锹:又分两种,方形叫锹,圆形叫锹,可安木把,是翻土、人工装卸粪土、泥沙的 工具。

  

  (-)中耕、播种农具

  

  1.锄:由锄板、锄钩、锄把(木质)组成。是中耕、锄草专用工具。

  

  2.木楼:由愁架、楼斗、愁铮、楼杆组成,是播种小 麦、谷子、豆类的农具。一般为三条腿,即一次可以等距离 均匀地播3行。播种时,将种子放进楼斗里,前面毯杆上套 牲口(或人拉),后面有人手扶毯架左右摇动,种子从漏斗 内一分为三,顺着楼腿播入土壤内。

  

  3.打地環:类似于石確,比石確细,稍长。主要用于冬 季碾压麦田,防止麦苗旺长。农村有“麦无二旺”之说,就 是说,冬季一旦旺长,开春后就失去了爆发力。所以,出现 冬季旺长的预兆,就需要适时碾压。也有些家庭,为防止旺 长,将羊群赶到麦田“啃青”,有“羊嘴有粪,越啃越嫩” 的俗语。总之,都是为了控制冬季旺长釆取的措施。

  

  (三)收打农具

  

  1.镰刀:由镰头和镰把组成,又分板镰和裤镰。板镰是

  

  用钉子将镰头钉在木把上;裤镰是镰头上带铁裤,可以安装木把。镰把属“s”型,平放地上,手 握部分不用着地。用来收割麦子、谷子、豆类等作物。

  

  2.板锹:类似于做头,但身子宽而短,比镰头轻便,是刨玉米秆的专用工具。

  

  3-绰子:又叫散刀,由刀片、绰网、绰柄(木把)组成,是割麦子的专用工具。

  

  4-桑叉:用桑树幼苗靠人工修剪、加工而成。桑树苗长到一人多高时,剪去顶端,让其自然 长出三支枝杈,等树干长至一虎口来粗时,溜地砍掉,之后,由人工将三根枝杈用小火烤炙发软, 再用手工捏制成三条平行的三股叉状冷却后形状固定,留岀60厘米~ 65厘米的叉齿,去掉多余部 分,然后将叉尖修好,整体去皮即可,是打麦场上摊场、翻场、收场,以及垛麦秸垛必不可少的 工具。

  

  5.木楸:用木板制作成铁掀的掀头状,钉上木把,是农作物脱粒后扬去杂物留下籽粒的特殊 工具。

  

  6-掠笹:用木条、木杆加上木把做成+齿箝状,箍齿较长,打场时用来掠去脱粒过程中较长 的杂物,如麦秸秆、豆秆之类。

  

  7.竹笹:用一虎口粗的竹子制作而成,将竹子前端两自然节劈开,用竹条编成扇形,最前端 捏弯成钩状作为齿,一般八到十个齿,与后部的竹竿合为一体,用作箍搂较短的杂物,或树下落 叶之用。

  

  8.石確:用石灰石加工成的圆柱体,一般长在60厘米~ 65厘米左右,较小的一端直径约30

  

  厘米,较大的一端35厘米~40厘米不等,这 要根据场地的大小。两端中间有眼脐,用以靠 罗框固定,是用作打场、碾轧脱粒的特殊 工具。

  

  9.罗框:是石確的配套工具,用坚固的 木料做成框子,将石確左右嵌住,靠眼脐固定 在中间,左右木框牢固,呈上翘状,前框中间 设置有扣环,用来挂牲口套,用牲口拉动石磔 向前滚动,起到碾压的作用。

  

  10.捞子:用石板或荆条编成的长宽各约 60厘米的工具,用绳子连结在罗框后面,随 着石確转动跟着走,用来摩擦使麦粒脱落。农谚有“三確不抵一耕”的说法。

  

  11.簸箕:用来除去农作物脱粒后的附着物及尘土。

  

  12.撤子:铁皮制作,类似于生活中清扫垃圾的灰斗,但比灰斗大,坚固,用来收粮食装口 袋用。

  

  13.筛子:竹器,用来筛选粮食。

  

  14.斗:容器、量器具,用来盛粮食,1石=10斗。用木料加工制作或用柳条编制而成,有 圆柱形(上下一般大),或方形(口大底小),古时粮行交易时必用此物。

  

  15.升子:容器、量器具,用来盛粮食,1石=10斗= 100升。木器,口大底小。

  

  16.秤:衡器,称重量的器具。按照功能分,有大秤和小秤;按规格分,有老秤和新秤。大 秤有秤杆、秤碇、秤钩、秤豪;小秤另有秤盘。老秤和新秤的计量单位不一样,老秤1斤折新秤 1.2斤。另外,老秤一般为16两(1斤),新秤又分为大两(10两)和小两(16两),大南(10 两)和小两(16两)的折算率为百两六斤四(但最后全部统一到10两)。据说,老辈子人造秤以 16两为一斤,是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外加福禄寿三星。就是说,无论做生意,或者 借出、还进,如果在秤星上欺骗人,那么,折损的是自己的福禄寿,最后一个星是寿星,缺这一 两损的是寿。这是告诫人们不要做缺斤少两的损阴之事。所以,后来改为10两秤,全国统一使 用,是去掉了南斗六星,着北斗七星和福禄寿三星一直不变。凡是用秤经营生意者,敬北斗七星。

  

  17.提兖:柳条编织器具,中间有用手提的祥(或叫系),状如篮子,一般做室内器物,盛放 粮食、面粉、馒头均可使用。

  

  18.扫帚:竹器,用来扫场的工具。

  

  (四)灌溉、汲水工具

  

  1.吊斗:运用杠杆的原理,将一根木杆支在水边,一端拴上一块石头或其他重物,另一端连 接一根活动的木杆,木杆下方悬挂一只柳条斗或者水桶,人工将水桶丢下水里灌满水后,靠另一 端的重力自动提起,然后倒进需要灌溉的田畦里。

  

  2.水车:分为水打水车和动力水车(解放式水车),均有车身、水管、链条等组成,水打水 车安装在流动的河水里,靠水流的冲动力搏动下面的木制叶轮,叶轮滚动打动车身链条,链条上 的皮碗将水从管子里带出。动力水车靠人工推动,或牲口拉动,才能将水拖出。

  

  3.辘转:用水桶从井中取水使用。有木制和生铁两种,用木架固定在井台上,靠人工绞动

  

  提水。

  

  4.水桶、钩担:最初使用的水桶是木桶,即许多块木板 拼在一起组成桶状,下面装上桶底,桶身用三道铁环固定起 来,上面装上桶梁即成,后来由铁桶代替,是家庭生活用具 之一。钩担是和水桶配套使用的工具,即扁担两端钉垂直可 活动的金属钩子,可以钩在桶梁上,用时是一套,不用时分 开存放。

  

  5.驮桶:木桶制作成较大一点的,加上桶盖,两只桶中 间有过梁,配套有牲口驮运的驮子,由骡、马、驴等大牲口 驮运。

  

  (五)运输、加工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户人家多使用老式铁脚轮牛 车,即两头牛拉的车。骡马拉的一匹驾辕,两匹拉梢,叫马 车,用于运粮、运粪或运货物。

  

  1.手推车:由车棚、车轮、车耳、车腿组成,又叫独轮 车。登封东部以及山区人们多用手推车。车棚为前窄后宽式,两条车把之间的距离约1.1米至1.2 米,车头宽20厘米左右。车腿长约40厘米。车耳在车棚前半部分,用来固定车轮的位置。最初 的车轮为木质,渐次为了防止木轮的磨损,在车轮外沿钉上胶皮。后来发展有了胶轮,可充气, 使用比原来轻便。车棚上放上车筐(木框或条编),筐内装物品,双手架住车把运输。操作灵活, 适宜于较窄的道路使用。

  

  2.架子车:有车棚、车轮组成。登封西部和平地多用架子车。车棚为长方形,长约2.5米, 宽约90厘米。后部为车框,上装护栏,长约1.6米,前端约90厘米为车杆。下部的车轮为左右 两只,用一条钢轴连接。特点是驾驶平稳,装载量大,适宜于路面较宽的平坦道路。

  

  3.马车:形状类似于架子车,但比架子 车大,由骡、马驾辕,再配上几个拉梢的骡 马,赶车人一般坐在上面指挥方向和掌控牲 口。适宜于大件货物或远途运输。后改为 胶轮。

  

  4.牛车:状似马车,铸铁結轮,套牛拉 动。很笨重,但承载量比较大。马车和牛车 1958年前后还在使用。

  

  5.夢头、扁担:农村最简单的运输工

  

  牛车具,扁担为木质,一般为桑木,也用楸木、

  

  洋槐木等材质较坚实、绵软的木料。当材料 成长到一虎口多粗时最为适宜,将其从中间劈开两半,可做两条。扁担的长度一般在1.8米至2 米。两端稍窄,用其弹性,中间承受重力部分较宽厚。萝头是由荆条靠手工编织而成,周围加上 四根稍粗的白腊条做系,将四根夢头系连接起来的绳子叫夢头襟,用来挂在扁担两端。一副夢头 为两只,用来挑土、挑煤、挑红薯或杂草等物品。

  

  6,铜:由側刀、測床、剑钉组成,用来截碎喂牲口的秸秆或饲草之类的工具。

  

  7.牛槽:一般为石质,也有个别用木质。将石灰石(青石)凿成长方体,上面开口,将内部 挖空形成槽状,用来盛草,饲养牲口。

  

  (六)家庭加工、制作、储藏工具

  

  1.石碾、石磨:属于粮食加工用具,均为石 质,由人工加工而成。石碾由碾確和碾盘两部分组 成,碾確类似于打场的石確,比石確大,只是它不 能离开碾盘,碾盘的正中间,有一条一把粗(直径2 寸左右)的钢管或木杆竖直固定着,高约70厘米~ 80厘米,固定碾確的罗框,内框就穿在这根中心轴 上,不论人力推动,或者畜力拉动,碾確在碾盘上 围绕中心轴转动,用于谷子脱糠,或其他粮食粉碎。

  

  石磨有磨盘、磨扇组成,磨扇分上下两个,下 扇固定,中间有磨脐,上扇套在眼脐上可以旋转, 上扇有两只磨眼,用来下粮食,需要粉碎的粮食倒 在磨扇顶部,靠磨眼流入两扇之间,经挤压摩擦粉 碎。一般用牲口拉动,也有人工推动。

  

  2.碓桎、碓舀:也叫杵臼,用石头开凿成臼,另用石头凿成半球形碓極,加上木把,两件配 合使用,用来舂米或粉碎其他食物,如农家腌制韭花、辣椒等。

  

  3.蒜臼、蒜極:蒜臼为陶、石制品,蒜極(俗名蒜棒極)为木制品,家庭制作蒜汁使用。

  

  4.尺子:木制或竹制品,量器具,1尺=10寸,1丈=10尺;1米=3尺。尺子又分为裁尺 和白布尺,白布尺刻度大,称尺八码尺子。即1白布尺= 1.8裁尺,是农家安机织布的专用尺子。 还有丈量土地专用的“绳尺”(又叫测绳,长度50米~ 100米不等)及丈量土石方的米尺。20世 纪70年代,统一公制单位,丈、尺、寸只在民间使用。

  

  5.缝纫机:1958年前后,人民公社时期,各大队有一个服务社,购有缝纫机,用来服务本队 社员衣服的缝补。1963年以后,缝纫机在个别家庭出现。1970年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6.刨子、凿子、锯、斧子、镣:均为木匠工具,包括鲁班尺、墨斗等。

  

  7.手把钻、手锤、石橇、钢钎:为石匠专用工具。

  

  8.铁锤、风箱、砧子、火钳:为铁匠特用工具。

  

  9.麦圈、囤、芙子:是储藏粮食的器具。

  

  (七)农副业加工机械

  

  1.1956年,登封首次引进动力机械,大冶公社购买了一台拖拉机。1958年至1962年,登封 先后发展大中型东方红拖拉机9台。1969年至1979年,登封各公社都成立了自己的拖拉机站、农 机修造厂、机械修配厂及翻砂场等。农副加工机械发展较快。1982年,登封县农机科研所综合旧 式木楼的特点,研制了 2B—3型播种机。

  

  2.农用抽水:1957年以解放式水车浇地,1958年用锅拖机带动水泵,1964年之后,陆续有 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

  

  3.脱粒:1957年大冶集体农庄首次购进马拉收割机一台,次年又引进小麦割晒机,1972年

  

  开始推广拖拉机碾场打麦脱粒,1981年全县购进机动脱粒机,1993年使用联合收割机。1996年开 始使用玉米收获机。2005年后大型联合收割机普遍使用。

  

  4.轧花车、弹花车:轧花车用来将籽棉脱籽成皮棉;弹花车是将皮棉弹制为絮棉,变成纺纱 或套棉衣、棉被的成品棉。进入21世纪,弹、轧花机械化,农村集、镇专业商户购置,服务 乡民。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豫ICP备20000995号-2  豫ICP备20000995号-1 豫ICP备2022011485号   豫ICP备2023031134号-1  豫ICP备2023031134号-2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