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嵩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登封小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生产过程


  登封农作物种植大部分以旱作为主,只有极少数实行水旱轮作。粮食作物为两年三熟,小麦 芒种成熟后种植玉米或豆类作物,玉米秋季成熟后种植小麦,有些收麦后留作晒旱地,来年春季 种植谷子。登封有农谚:“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是指农作物生产过程有基本规 律可以遵循。'•

  

  (—)整地

  

  登封民间长期以来坚持精耕细作,认为“人不亏地,地不亏人;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重视 “深耕细耙”。

  

  1.犁地

  

  犁古代称“耒” “龍”。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已有石质、骨质和木质的耒 ffio用犁耕田,称“犁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登封民间耕田所用犁较笨重,其名“步犁”,

  

  或称“猪夯”,或称“曲辕木犁”。50年 代后出现了新式7寸步犁。进入21世纪 后,人们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机制犁。 旧犁犁地时一般用牛、驴牵引。使用人 力者,多系缺牲口的人家或不便用牲畜 牵引的地方。人们认为“地收一张犁” “地犁三遍顶茬肥”。

  

  民间犁地时十分重视“墙情”(即土 壤湿度)。犁地时开犁的第一遭称“打 墙”,最后一犁留下的沟称“墙沟”。通 过它“验墻”以了解“墙情”。“验墙” 时,用手抓起犁过的田土,如可搦成团, 扔在地下又可撒成面,则表明土壤湿度 均匀、宜于耕作,称“合墙地”。如用手抓起的土搦成团后,扔在地下摔散不开称“暴墙”。犁过 后通过“晾堡”以调整其湿度。如抓起的土干燥搦不成团者谓“欠墙”。浇灌后或下雨后“抢墙” 犁地,所犁出的土地称作“浇墙地”。验墙后扶着犁沿“墙沟”再走一遭,以对安排下步的耙平 和播种心中有了底,称“了墙”。

  

  各地犁地基本釆用“搅着犁”和“伏着犁”相间的方法,即“搅伏墩轮换制”。“搅着犁” (亦称撇犁、搅墩)时,从田地两侧开犁,相背(向外)翻堡,每遭均向左拐弯,靠右边走,活 堡在两边,越犁板茬(未犁的)越窄,最终合拢后地正中留下条“墙沟”。“伏着犁”(亦叫“开 厢子” “伏墩”)从田正中间开犁,相向(内向)翻堡,均向右拐弯,靠左走,活堡在墩心,越犁 越宽,最后在田地两侧各翻下一条“墙沟”。犁地忌连续使用一种方法,要搅伏相互为用,以保持 耕地的平整。不然“连年搅,地成川;连年伏,地成山”。“搅伏墩轮换制”是各地民间长期采用 的耕作方式,即使在使用机耕后,也十分注意田地平整的重要性。在深山区,小片不适合用犁的 耕地,釆用镰头深翻,俗称“掘地”或“筑地”。

  

  2.耙地

  

  犁过的土地要用木耙耙平磨细。在干旱的 山地、丘陵地,犁过即耙,所谓“犁地不平 (耙平),难保墙情”。木耙亦称“耙床”,为 木制工方梯子形,前后梁上的齿孔内装有棱 锥形耙齿,前九齿后十齿,交错固定。耙时 平放地上,牲畜在前牵引,人在耙后指挥。 对于坷垃多的地,人站在耙床上或在耙床上 放一装有石块、土块的筐子,以增强其粉碎 能力。

  

  耙地分“顺耙”和“斜耙”。顺耙(俗称 “条耙” “刷”“捋”)从地头一角开耙,沿地 边顺行一周后,再顺地长来回一耙挨一耙地 耙完;斜耙(俗称“锁耙” “燕别翅耙” “铁锁扣耙”)则从地头一角扎耙后向对角边上直行,至 边再拐直角返回,依次耙完。斜耙等于顺、横耙两遍,明暗坷垃均被粉碎。耙好的田地,上实下 虚,适宜于种子萌发,既能保墙又利于播种和田间管理。

  

  懒头、俄犁耕出的土地,多用铁制“十齿箝”搂平。农家搂地,退着操作,搂出的地既松又 平且无搂者脚印。

  

  3.整地

  

  登封人多地少,民间视地为宝,除对耕田要进行正常的犁耙外,还要把田塩豁口、岸头的整 修和地边保护作为春种秋播前的一项重要农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要进行地边整修,俗称为“打 璘(Lin)” “打地边境”“培软嬉” “补地壑”。“打璘”所用杠锹长而且结实,锹背平直,用它掘 土把地边豁口垫平,外沿用杠锹背拍实拍平,并培上高坡,以避免水土流失和保证土地的耕种面 积。也有在地域上种把蟻草,如迎春花等,以保护璘边。为发挥地力和防止人畜的破坏,在岭崖 边和平原耕地的靠水边、靠路边都习惯种以抗破坏力强的作物,如红薯、高粱及藤秧等,以为 “栅栏”。有的难于避免人畜毁坏之地,干脆用荆棘、竹木、铁条等相“栅”,俗称“栅边”,以保 护田内作物的生长,尽量防止出现能耕种的“闲土”。

  

  (-)播种

  

  1.适时

  

  民间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多以农历为准。麦子播种,大多在“寒露”前后;闰年以月计,则 以九月为宜,俗有“闰年不种十月麦”。若遇干旱、雨涝、腾茬晚不能适时种麦,或为了扩大面积 种“赶茬麦”,但是“晚播弱,早播旺”,适时播种才是保证庄稼丰收的重要条件。

  

  秋作物种植分早秋和晚秋。早秋亦称“大秋”嘴直秋”。一般于谷雨前后下种,俗称“谷雨前 后,种瓜点豆”。所谓“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花正当时”“清明蜀黍谷雨花”“枣芽发,种棉 花” “桐花打炮,棉花戴帽(出土)”等,否则,“立夏种棉花,光棵没培塔(棉桃)”,影响棉花 收成。谷子播种期较长,有“仁月(三个月)种谷一月(一个月)收”之说。晚秋亦称“麦茬 秋”,接麦茬而种,以玉米、谷子、豆类和红薯为主,成熟后尚可回茬种麦。蔬菜栽种讲究种植深 浅,如“深栽茄子浅栽葱”等。

  

  2.楼播

  

  播种一般用毯。楼播早在汉代便已开始。所用毯由楼架、楼杆、楼斗、楼腿和楼蜂组成。分 两条腿楼和三条腿愁。三条腿隸腿距一般8寸或5寸,分别用于旱地和水地,播种前要选好种子。 毯播一般用牲口拉毯,旁边牵引者称“帮楼”,后边摇楼者称“毯把”。“髅把”在下愁前要定好 毯斗底部出种子的“仓眼”,以掌握下种的稀稠。所定仓眼大小,传统习惯为“麻、麦、豆,一指 头” “芝麻、谷,一黄豆”。下楼后,“楼把”要双手将楼架平,左右摆动。同时眼睛要注视着田 背垄和仓眼下种情况。在每趟矮铮入土前,要提愁紧摇三下后再立即入土;每趟接近地头时,又 要慢摇三下并顺势轻轻将楼掂起,所谓“三摇三不摇”,以保证进毯和出楼处种子的稀稠均匀。摇 讀者的决窍是“一平二净眼观三,紧三慢三猛一掂”。毯播讲究“麦种深,谷种浅,芝麻影住脸” “埋麦露豆”和“谷宜稀、麦宜稠”。

  

  不宜楼播的小块田地或其他农作物,多采用“撒播” “掩播”或“点播”。“撒播”分“遍 撒”和“沟撒”。“遍撒”用于地块小不能楼播的条播作物,“沟撒”用于岗坡丘陵上的“浒坪” 地。平原河滩不能使用毯的小块地,沟撒时,先用锄头挖沟,用手将种子顺沟撒入后填平。掩播,

  

  又叫“犁堡”,即把犁面卸下来只用犁骅冲沟,一边犁一边丢种子。“点播”大多适用于豆类、瓜 类作物,所以称“点瓜种豆”。点播时,一人用锄刨坑,一人丢放种子,并用脚将坑取平轻轻踩 实。水田小麦的种植也有釆用点播或撒播的。

  

  3,打碾

  

  楼播后要进行碗地,俗称“打碾子”,既防蟆姑拱咬和露风,也为了碾实保墙。所用碗子(碾 子),石质,圆形,共三个,按楼腿的距离固定在一方形木架上。碗地时,用牲畜或人力牵引,将 談铮翻过的垄沟轧实。因缺少碗子或不宜使用碗子的土地多用双脚顺垄踩压。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因缺墙而强行播种的麦田,干土培垃遍地,民间多用“打地確”(也称“碾地磔”)进行碾压、粉 碎以保墙。“打地確”,石质,直径8寸,长4尺余,以木架相套,并设有铁制套鼻,用牲口牵引。

  

  播种后的水浇田还要打畦,打畦用木制“刮板”。打畦时,由一人按板竖立,一人或两人拉 板,进行平整后,打出水道沟、畦垄,以便灌溉浇水。

  

  4.施肥

  

  登封民间极为重视积肥,把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粪 是庄稼宝,没它长不好”“庄稼一 枝花,全靠肥当家”等谚语当作农 田管理的座右铭之一。常以“有钱 不放账,买肥地里长”鞭策自己, 对于不上粪而下种的地,贬之为 “白扛地” “白脸地”。上肥多的地 为“壮地”,少的为“薄地”。俗 有“好地三年种不薄,薄地三年种

  

  不壮"之说。推粪(施肥)

  

  (1)积肥。民间积肥有圈肥、人粪尿、堆肥和饼肥等。

  

  圈肥主要是家养牲畜之肥,是在牛、骡、驴等牲口铺和猪、羊、鸡鸭圈中按时垫草、撒土、 沮制而成。

  

  人粪尿肥有泡制、滬制两种,一为厕所内存放闲土杂草树叶,便后及时覆盖,定时清除翻近; 一为挖掘“地囤”或设置陶、瓦制缸、瓮厕所,便后及时加水沮制。

  

  滬制堆肥的“粪堆”或“粪炕”多设置于院内或大门外一侧,每日打扫庭院,清扫垃圾堆集 而成,所谓“扫帚响,粪堆长”。一些勤劳的农民还在下地来往途中,身背粪筐、手执粪杈、粪 斗,将途中拾得的人畜粪肥和中耕间苗、拔草所得分别带至田内或家内粪坑、粪堆上。粪堆的大 小常常是品评一家人勤劳懒惰的标志。民间滙制圈肥、人粪尿肥,不仅讲究多,而且注意质量和 上地的时间。上地前多几经翻倒,使其不夹生,不留石头土块,俗称“倒粪”。即使提早送入田中 的粪肥,也要置之以堆,以土相苫,直到犁地时方可撒开,以防粪气的流失,称作“苫粪”。对于 沮制好的粪要及时上地,谚有“宁留陈粮,不留陈粪”。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活动中,一些人还要 给粪堆、粪坑上香点灯,以示其对粪肥的重视。

  

  饼肥是榨油后的余渣,旧时多为富余人家使用,一般人家多用于棉花等经济作物。20世纪80 年代化肥大量进入大田后,农家积肥之风渐淡。

  

  (2)施肥。民间施肥,俗称“上粪”。上粪时,非常重视底肥(又称“主肥”或“掩肥”) 的作用,每年在收秋后种麦前要“大施” 一次,“大施”随着秋耕、春耕进行。各地秋作物收获 后,首先要“放茬”犁地,将铲除的秋作物根茎掩入土壤中以为一次施肥。待“操地,民间有旱 地(晒旱地)之说”(犁第二遍地)后,再施以精肥或化肥。因精肥短缺,一些人家便在麦在地 内预先种以绿豆、芝麻等,结籽后用犁直接翻入土中为肥,俗称“掩青” “压青”。小麦施肥时 间,民间认为“年后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

  

  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要进行追肥。追肥釆用“穴施” “沟施”和“明施” “浇施”等方法。穴 施、沟施是用锄刨坑或挖坑,将肥料撒入沟穴中。“明施”是直接将粪肥撒入田中。一般贵重肥 料,如化肥、饼肥或人粪尿等多穴施或沟施;涯制的农家肥则多明施。“浇施”是将肥料随灌溉施 入田中。浇施人粪尿于麦田,多于春节前撒入田中,节后浇灌。使用化肥后,也有用浇施皆,或 先撒入田内后浇灌,或置于水中,随水入田。追施肥料后,随着中耕掩入土内。小麦冬季进行的 追肥称“上青” “上苗粪”,小麦春季返青时追肥称“蒙肥”。

  

  向田中运肥用车拉、肩挑、牲口驮等。

  

  (三)管理

  

  农家认为“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搞好抗旱防涝、中耕除草和治虫除害等田间管 理,是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关键措施。

  

  1.抗旱防涝

  

  登封十年九旱,干旱是农作物生长全过程中最主要的威胁。民间根据各种农作物的需水量、 需水时间,总结出许多抗旱防涝的经验。登封麦子发芽、分藥和抽穗分别在农历八月、十月和次 年三月前后,这三个时期是小麦生长最需要水的时候,故谚有“麦收八十三场雨”“麦怕胎里旱” “麦收伏墙” “麦盖三尺被(雪),头枕蒸馍睡”等,都是对麦子成长过程中需水时间的经验总结。 对小麦的管理讲究“四水三肥”:小麦播种后,于农历十一月份追第一遍肥时浇第一次水,称封冻 水;次年二月中旬小麦返青追二遍肥时浇第二次水,又称“返青水”;三月中下旬适逢小麦拔节追 第三遍肥,并浇“拔节水”,五月下旬再浇一次“送老水”,此时小麦开始发黄又称“麦黄水”。 谷子在抽穗饱籽时需水量最大,所以农谚有“谷浇老,籽粒饱”。对于其他作物,民间也总结出了 “旱91豆,涝小豆,不涝不旱收扁豆” “淹不死的萝卜、旱不死的葱”等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遇到旱年,近河者千方百计引河水灌田,其他地方则挖掘水井抗旱, 山区、丘陵地带平日即打旱井、挖坡池坑以蓄雨水抗旱。灌田时缺少汲水设备者多直接用钩担勾 挂水桶,从井、塘、沟、渠汲水挑往田间。有条件的则在河边使用简易或笨重的汲水设备提水灌 田。后来常用的灌田设备为水车,水车横轮呈辐射状,上置一用于推拉的水车杆和套扣;下与竖 轮相交错,竖轮可挂带数十个相互联接的水斗,下放井中。在人力或畜力的推拉中,水斗上下汲 水,天旱时可供七八亩地用水。但其笨重,.只适于水位浅的地区。有水井而无水车设备的,不少 人用“辘轿”汲水,设置辘辑的水井,俗称“辘轿井”。辘轿井井口呈方形,辘轿按井长设制, 两头绕绳。绳长依井深度而定,两根绳均一头固定,一头系水桶。辘轿两端各设一呈90度的木把 和握轴,一端一人或两人分别站在两边绞拐,水桶轮换上下汲水。

  

  在河边,多用“泵水”法提水灌溉。民间泵水有“绷水”和“吊杆”泵水。“绷水”所用水 桶,两边攀鼻上,一边系一根绳子,由两人分别站在一宽约二尺,深五六尺的水沟两边双手拽绳, 先将桶倒放沟中汲水,再同时一齐用力将水桶“绷”向三四尺高的地面倒出。“吊杆”汲水是传

  

  统的汲水方法,俗称“称杆”。最早的提水工具,沿河地用称杆将河水挖沟引至地头下挖坑存水, 农民利用杠杆原理,一头绑石头,一头挂提冤,一上一下提水浇地。汲水时在水滨立一木架,上 横一杆,杆上设一铁环下挂竖杆,竖杆上端系一重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水利条件的不断改善,“水车”“辘轿”“绷水”和“称杆”等 汲水灌田基本上已为机灌、自流灌水和潜水泵代替。

  

  从前,由于生产力落后,农民无法对付旱涝等灾害的时候,便向神求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登封人求雨、祈晴的神主要是“老天爷”“龙王爷” “关爷(关公)” “大圣爷(孙悟空)”。 求助的方法往往是“祈求”与“抗争”相结合。久旱时求雨,民间喜将关爷、龙王爷从庙中抬出 来,置于烈日之下暴晒,让他知道天旱的“味道”,一日不下雨,一直曝晒,等下雨时,方将其抬 回庙中,俗称“晒龙王” “晒关爷”。有的地方还将关爷等置于预先搭好的彩棚内,四人赤臂相 抬,在大街上,在烈日下,在锣鼓声中,手舞足蹈,游街转村,俗称“拾辇”“抬关爷”。人们认 为“擂马子”是祈雨的有效办法。“擂马子”亦称“捉马”,擂马子时,首先聚会一起日以继夜地 敲鼓打锣,如遇有人反映特殊,便认为他是“马子”,问他是何神灵,他如答曰某神,便让其拿出 某神的本领表演一番,并言明几日内下雨,人们方散而等雨。“擂马子”时多将挪挪爷或关爷等神 像抬出,发现“马子”时,立即用备制好的稀泥巴糊住神像的肛门,并焚香摆供,让“马子”许 雨。还有将罪过归于妇女,或选取村内七名姑娘头顶簸箕,跪在井旁哭唱,或组织12位寡妇手握 扫帚于午夜在村中干涸的坑中边扫边喊“老天爷,快下吧,不下俺就改嫁了”的咒语,或以“哭 井” “扫坑”威胁“老天爷”,“扫的扫,撿的揄,要你三天下满坑;假若三天下不满,十二寡妇 都嫁清”。如告成镇八方村、大金店地区祈雨时,大金店街及安庙、段村等村群众,手端脸盆,到 古负黍城西的洞门潭刮水,潭中水未刮干时或快刮干时,便下大雨。老人们说,这个办法相当 灵验。

  

  久雨不晴因涝成灾后就要祈晴,民间迷信认为涝雨是“天”出了漏洞,因此在涝雨时有将一 块砖头或洗衣棒極竖立院中,上盖一瓦,以祈天晴。竖立砖头或洗衣棒極之人,常由家中聪明伶 俐的少女担任,并将其与远古女蜗补天的传说相联系。还有用秫秆和纸扎制一身穿花衣、头戴头 巾、手执一扫帚俗称“扫天婆”或“扫天娘”的女人形象,悬挂于房檐下或当院中,并随其在风 雨中的摆动,口念“扫天娘,扫晴天,毛蓝布衫尽你穿”或“扫晴娘,扫晴娘,天晴给你穿花衣 裳,天不晴打你的光脊梁”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利条件愈 来愈好,登封民间抗旱防涝能力日益增强,各种迷信求雨祈晴之俗已被摒弃。

  

  2.中耕间苗

  

  中耕被认为是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民间常说:“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防涝 又防旱。”中耕首先讲究遍数,夏收作物的中耕一般要进行2次~3次。人们尤其重视年内的中耕 松土,所谓“麦苗难得腊月土”和“小麦年内锄一遍,来年麦子多出二斤半”谚语,是年内锄麦 的经验结晶。开春后,阳气上升,麦苗返青,杂草也生根发芽,这时要结合追肥再次进行中耕松 土除草,俗7?:“麦子锄三遍,隔皮看见面”,“麦锄三遍没有筋,谷锄三遍饱敦敦(denden),花 锄七遍土乞塔连串”o

  

  对于各种早秋作物和晚秋作物,民间都认真进行中耕锄地。认为“锄头有粪,越锄苗越嫩”。 一般至少要锄2遍~4遍,有的要锄七八遍。谷、豆、棉、麻直到立秋方才停锄,农谚有“谷锄八 遍,吃米不用碾(籽饱)” “谷锄三遍,重穗长尺半” “谷锄一寸,强似上粪” “玉米锄得嫩,等于

  

  上道粪” “玉米见了 铁,一夜长一节”“锄 板响,芝麻长” “豆子 锄三遍,豆角结成串” “棉花锄八遍,结的棉 桃象鸡蛋”“棉麻不论 遍,越锄越好看”等。

  

  中耕还讲究锄法和 时机。各地锄法大体 分深锄、浅锄和横锄。 深锄亦称“腰拢”,锄 头要从庄稼垄中深穿 而过,主要为松土保墙。浅锄有称“小捞”或“顺垄通”者,主要为除草。横锄,即间苗,或称 “剔苗” “挠苗”和“横庄稼”。一般玉米讲究“头锄浅,二锄深,三锄把土揄到根”,对麦子 “旱锄地皮涝锄根,不旱不涝半寸深”,根据作物根部各个生长期的状况落锄。有的根据作物对旱 涝情况的适应程度掌握下锄的时机和深浅,对芝麻要湿锄,对棉花要干锄,所谓“湿锄芝麻干锄 花”。对谷子则可锄得深一些、早一些,所谓“谷锄一寸,强似上粪” “锄谷不怕迷瞎眼(旱), 只怕谷子锄得晚”,这样才利于它们的成长。

  

  中耕还要间苗。谷子间苗在谷苗出土2寸左右时进行,称“挠谷子”“剔谷子”“隔谷子” “横谷子”。民间认为“谷子不剔苗,种一葫芦收两瓢”。芝麻间苗的距离为伸长姆指和中指的长 度,故芝麻间苗称作“择芝麻”。

  

  棉花除间苗还要进行摘除多余分蔡的工作,俗称“打杈”,谚有“棉花不打杈,长成柴 禾架”。

  

  各种农作物中耕间苗的主要农具至今仍为锄,旱地中耕用板锄、漏锄等。其把长四尺余,锄 地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双手执把,身微向前倾。一次可锄三四个背垄,一边锄一边向前走并 及时更换“锄把”。所谓“锄地不换把,不算真行家”,换把保证了用锄深浅的均匀。间苗多用挠 锄、横子等。

  

  3.治虫防害

  

  治虫防害是民间极为重视的事情,俗称“种地不治虫,等于给虫当长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民间治虫首先着力于清除草源,认为“要想虫害少,除净田边草”;其次对于气候形成的大 虫害灾,一方面奋力与之抗争,一方面寄希望于神灵。传说农历正月十七日夜是老鼠“嫁女”的 日子,家家户户不照明,不点灯,以便老鼠.“愉快地嫁女”。据说不这样做,老鼠就会报复,到田 地繁殖后代、毁坏庄稼。登封人对蝗虫(蚂蚱)危害庄稼极为敏感,传统治虫使用萝卜药、烟秆 水,一般各村都建有虫王庙或虫王殿,希望虫王爷管住蝗虫不危害庄稼。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在旧 中国缺少自救能力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 人们的抗灾能力愈来愈强,这些求救于天神的办法已被科学的治虫防害措施尤其是农药所代替,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农药,但由于农药高效高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进入21世 纪,高效低残留农药出现并大量使用,至今环境污染并未解决。常见农药有敌敌畏、六六粉、

  

  3911 (属剧毒,内吸剂)等。

  

  (四)收藏

  

  夏收和秋收是登封农作物收获的两次重要活动,主要釆取割、摘和刨挖的形式。割用于小麦、 油菜、谷子、豆子、芝麻等作物,所用工具称“镰”。镰在裴李岗文化时已出现,由刀片和木把组 成。木把长一尺余,使用时右手揽庄稼,左手执把,弯腰半蹲作业。收割时地、丘陵地长势极差 的小麦,多用一种大型的镰(俗称“物刀”,也称“绰子”)收割。初刀有一簸箕形的芟网,下部 装一窄长型的刀片,芟网上设有握反和绳带,操作者左手提把,右手拉带,用力抡动物刀沿地平 将麦子割入芟网内。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的地方收割已开始采用小型收割机。

  

  各种农作物的收获时间和要求,在实践中多总结有谚语。“焦麦炸豆”的说法反映出麦、秋收 获时的繁忙。如小麦收割时间,谚有“打春一百,磨镰割麦”,一般在农历五月开始。此时男女老

  

  幼一齐岀动,全力以赴抢收抢打,晚了麦子 产量会受影响,故有“芒种麦上场,夏至麦 青干” “收麦如救火” “蚕老一时,麦熟一 晌” “五月龙口夺粮”等抢收谚语。另外,认 为分黄八成即可收割,若十成黄,割时籽粒 容易脱落,影响收成,故农谚又称“八成熟 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收割麦子多在早晨四五点钟开始,至中午 十一点前后收镰,割得晚了气温高、麦粒容 易脱落。割下的麦子捆成“麦个子”。捆麦个 子以及收秋时捆“谷个子” “芝麻个子”都有 讲究,谚称“麦捆根,谷捆稍,芝麻捆在正 当腰”。

  

  收割过的麦地,都要清理拾取遗落麦穗,所捡麦穗,俗称“弯腰麦”。一般头遍清理多由主人 进行,之后任由“拾麦者”清捡。民间对拾麦十分重视,大家鼓励家中子女等下地捡“弯腰麦”, 以求颗粒归仓。

  

  民间收获棉花和蔬菜瓜果多釆取“摘”。摘棉花时,人们喜欢用缀有绳带的布单子上挂于脖 上,下围于腰间,摘下棉花后,将其装于布单内,直至满载方置于地边盛具中。

  

  刨挖是收取根茎部果实的主要方法。民间收获红薯、花生多用铁杈、钢锹和镰头等刨挖,釆 取近乎刨挖形式收割茎部果实庄稼的还有铲收和杀收。铲收分别使用铁锹、铲子和小锹头操作。 铲收用于白菜之类的作物;杀收则用镰刀,用于玉米、高粱、芝麻之类的作物。

  

  对农作物进行脱粒的场地称“谷场”“麦场”。在谷场脱粒称“打场”。进场的秋庄稼根据其 脱粒的特点和干湿情况进行晒打,农谚有“湿打黍子干打谷”等。豆类一般要带秧晒,等脱粒完 变成纯净的豆粒之后,就不能曝晒了。对于不需晾晒的作物,入场后,只要空出劳力即进行碾打。

  

  玉米等作物多收割后直接运回家中,堆于庭院中晒干后用棍棒捶打脱粒。有的则穿串挂于房 檐下,靠自然光晾晒风干,用时再脱粒。

  

  开场碾打遭到风雨袭击,俗称“灌汤”或“拍场”。同场邻里会自动帮助抢收、抢运,并视此 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过收割打过的粮食,要反复在谷场晾晒。 尤其小麦易生虫,民间多利用三伏天“伏晒” (或称“炕伏”)。

  

  晒好的粮食入仓。仓起源很早,古代粮仓 普遍设在地下,自汉朝直到隋唐时代,嵩洛地 区还有著名的国家级地下仓——含嘉仓、洛口 仓。近代以来,登封民间所用粮仓有紅、袋、 圈(也称囤)、关子。大户人家多用圈和关子。 用竹蔑、荆条或苇子、秫秸作料,编成40厘米 多高圆筒形的称“圈”。编成一米多宽、数米 长,使用时从下向上,边围边装粮食的,称 “美子”“美条”。粮食入仓时讲究依据各自的 特性入仓,以防其生虫霉变,如“热藏麦子, 冷藏玉米”。对于挑选出来的种子粮要专门保 藏,平时不准随意使用,即使遭遇灾荒,生活 极端困难,也不轻易动用,以保证下年粮食的种植。谚称“饿死老娘,不吃种粮”。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对盛粮房舍和器具敬畏之情颇深,许多人认为盛粮房舍和器具由 “仓神”管理。故在粮食入仓前,首先要清扫仓囤,焚香上供,并于盛粮器具上以红纸写“五谷丰 登”或“福”等喜庆字样相贴,祈请“仓神”保佑。春节贴春联时不忘在粮仓、屯、圈上贴“百 花满棚” “粮食满仓”等吉祥祝福之类,祈求年年丰收,岁岁满仓。清扫仓囤其真意是防止生虫、 霉变。敬仓神则反映出民间对长期缺粮的恐惧心理。

  

  (五)原粮加工

  

  20世纪60年代以前,原粮加工主要 使用碓臼、石碾和石磨以及与其相配用 的算、笹算、簸箕、筛子等。

  

  碓臼是一种原始的谷类粮食加工器 具,有石制和木制的两种,-*般由各家 自备。臼用石头做成,似盆样。捣米时, 将糙米放入,手执石碓或木碓捣舂(称 作“手臼”)。民间一个村落都有几个石 臼,作为公用设施。现在石臼多用来碓 韭花、辣椒。 '•

  

  石碾是旧时谷类粮食去壳除糠的主 要器具。一般为公用设施,多露天放置。 放置处称“碾道”。石碾由碾確、碾架、 碾杆、碾盘组成,推碾时用碾杆(也称碾棍)。碾杆多为自备。登封大部分地区,过去加工小米均 用石碾。碾米时多使人力推碾,也有用牛、驴等拉碾的。谷子在碾上一边碾轧,一边用簸箕簸去 谷壳和谷糠,直至成精米。簸箕用竹蔑或柳条制成,也有机制的称“风簸”,多系粮多之家使用。

  

  石磨为过去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加工设备。 石磨多系私产,一个村落拥有石磨者不过三 五户,多设在室内或窑内,称“磨房”或 “磨道窑”。

  

  石磨呈圆形,由上下扇组成,相合一 面,凿以磨纹,以挤磨原粮,磨因磨纹走向 不同,分干磨、水磨、油磨。干磨用于磨 面,水磨多用于磨豆腐等,油磨则用来榨 油。磨房内一般人家都设有竹制或木制的簸 管,内放夢、撑。撑,是一长方形木架,夢 分细磐、粗算。过去磨面和碾米一样多,以 人推为主。在沿河地区,有将磨房建于水上 利用水力推磨的,但多系专业磨面户,也有一种小型磨,依靠手劲转动,人称手推磨。

  

  饮食生活中,人们对臼、碾、磨及其配用器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由爱而仰,信仰起臼神、 碾神和磨神来,逢年过节时,不仅贴以红纸联以求吉利而且还烧香上供,祈佑祝福。民间把石磨 石碾称为白虎神,逢节必祀,逢娶媳嫁女,还要红纸遮盖。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钢磨逐步进入民间,人们开始吃上了机制米面, 碓臼、石碾、石磨已多不用。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豫ICP备20000995号-2  豫ICP备20000995号-1 豫ICP备2022011485号   豫ICP备2023031134号-1  豫ICP备2023031134号-2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