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的沿革及种类
登封饮茶源远流长,相传始自大禹,大禹曾用茶叶为夏启及治水民工清热治病。民间饮茶有 品茶之说,所谓品茶是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高度统一的生活艺术。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已用细 煎慢品代替了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 的活动。历史上曾隐居少室山的唐代诗人卢仝号称“茶仙”,其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 称《七碗茶歌》或《茶歌》,是我国关于饮茶的最脍炙人口的诗歌。《茶歌》里写道:“一碗喉吻 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三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 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而从前,登封大多数人俗称开水为 茶,来客时则以鸡蛋茶或糖茶招待,只有各大寺院茶风较盛。20世纪90年代,茶社兴起后,铁观 音、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普洱茶等各地名茶才云集登封,2000年后,城区一些人家还购置茶台, 兴起了喝茶之风。'
登封所产茶叶主要有四类,有赵家茶、嵩岳茶、香片茶、紫云茶等山茶;有金银花茶、银杏 茶、槐米茶、何首乌茶、石苇、石毛妮等药茶;有野菊花茶、槐豆茶、柳叶、竹叶、柿叶、枣叶、 苹果叶、梨叶等“粗茶”;还有民间所称姜茶、糖茶、鸡蛋茶等。第一类山茶产量很小,一般人不 认识,比较珍贵。
第二类茶市场上现在已有出售。银杏茶是用银杏的叶子釆取先进技术生产而成,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饮用,能增强人体体力,提高免疫功能。 银杏茶对心脏血管病治疗效果很好,抗血栓,有助干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达到了保护血管、预 防和治疗冠心病的目的,对心、脑、肝、肾都有保护作用。还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扩张血 管、改善心脑血液循环、提高术梢血管血流量、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解除痉挛、降低血压等作 用,对于心血管、大脑中风、脑血栓、记忆力减退、糖尿病、肝硬化、耳鸣、气喘有辅助疗效, 并具有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老年性痴呆、延缓衰老、减肥和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
第三类粗茶从前喜喝的原因是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民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细茶,再者喝粗茶 可以养生。如柳叶、竹叶茶可败火去毒,枣叶、苹果叶茶可养肝安神,敛汗化淤。特别是槐豆上笼 蒸熟晒干后,当茶叶喝,据说可以养血止血,以疏风清热,健脑安神,特别是对痔疮患者有疗效。
第四类严格来说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茶,是登封民间的习惯说法。伤风感冒时,以姜茶祛风 发汗。咳嗽时,把白萝卜切成块熬水喝以止咳化痰。妇女月经不调、小腹阵痛,喝一些红糖茶, 便会调理血脉,止痛活血。若得了便秘,把青菜煮成菜茶,喝下后可通泻肠胃,清热散结。芫荽 (香菜)煮茶可以治小孩出麻疹高烧不退。家里来了客人,碗里撒把白糖让客人喝,叫做糖茶。夏 天,农民下地干活,气候炎热,就在烧开水时撒把绿豆制成绿豆茶。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温,祛 热败火。而鸡蛋茶是待客用茶,就是将鸡蛋打碎在开水里,煮好后碗里撒上白糖或红糖;或者是 开水冲的蛋花汤。荷包蛋的数量一般是三五个不等。如果有贵客上门,不论是什么时间来的,哪 怕是刚刚吃过午饭,主人都会炖一碗荷包蛋,数量越多便是客人越尊贵,主人越热情。
泡茶的方法
民间喝茶没太多的讲究,大多用杯子泡茶喝。讲究家庭一般有以下几种泡茶方法:一用玻璃 杯泡,适合于细嫩名贵之品,这样可以充分展示汤、叶的品质之美。二用瓷杯泡,适合于冲泡中 高档茶叶,意在适口、品味。三用壶泡,适合于冲泡中低档茶叶,此类茶叶耐泡而且味浓。现在, 登封市区来客、朋友相聚则喝功夫茶,讲究茶道。
饮茶的礼仪
“茶”作为民俗礼仪的使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重视。
客来敬茶,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为客人沏茶时,即使是干净 茶杯,也要用清水再冲洗一下。然后将茶叶放在茶壶内,用滚开水冲泡。茶壶加盖儿闷约五分钟, 待茶叶松软膨胀后,就可倒入茶杯了。
敬茶时,必须从长辈开始,先敬长辈,后敬晚辈。如果是领导,需按职务的高低作为敬茶的 顺序。端茶杯时,要用双手,一手握杯口,一手托杯底。客人接茶杯时,也要用双手。如用一只 手接,便是对主人不尊敬的表示。谈话中间,主人要时刻注意客人喝茶的情况。若发现茶水渐少, 应随时增加开水。如果客人的茶喝得见了底,便说明主人没有眼力,照顾不周。添茶时,茶杯不 要添满,添至茶杯的八九成时就要停住。俗话说“茶满欺人,酒满敬人”“酒要满,茶要浅”,酒 要斟得满满的,才能显示主人的热诚;如果把茶添得太满,就有向客人下逐客令之嫌,客人也会 因此而不快。
客人喝茶时,要固定用一只茶杯。若有事离开座位,复位时必须用原先用过的那只杯子。如 果乱用别人的杯子,会被视为没有教养。不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饮茶时都不应大口吞咽茶水,或 牛饮似的喝得“咕咚咕咚”直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细品尝。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 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轻吹开。切不可以手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叶。喝完茶 后,若想再喝,就要留下一点儿茶底,主人见状,就会再次续满。如不想再喝,则要倒掉茶底儿, 意为表示自己已经喝好,主人也不会再添水了。
现在人们受南方影响,多在茶社喝茶,而茶社有一整套茶礼,不再赘述。
禅茶
传说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的山洞中打坐,一坐9年。少林寺的僧人们出于慈悲, 经常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后来渐渐去看他的人就少了。达摩祖师虽然不饮 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打了一会盹。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懊悔,连 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渡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从祖师扔下眼皮 的地方长出一棵枝叶散发着清香的小树,祖师在后来的打坐中如遇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相传 这就是禅茶的来源。后来的禅僧也学习祖师,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睡魔。嗣后马祖创丛林,百 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佛教禅茶文化。
《百丈清规》第四章载有“初祖达磨忌”的仪轨:“十月初五日。初祖忌。客堂预日挂牌。 (牌云)明日恭逢达磨老祖示寂良辰。是晚。明早。课毕。闻钟声。齐诣祖堂礼祖。午前上供。 (预日。祖堂香灯师。赴库取香烛、茶供,供祖像前。次取供器。庄严祖堂。晚课毕。知客令钟头 鸣钟三下。众集祖堂。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茶。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增茶。复位。 三拜。收具。维那云:展具。众礼祖三拜。回堂。次日早课举。礼祖献茶同上。闻午梆。知客鸣 大钟三下。众集祖堂。”由此仪轨中的“供茶” “上茶”“增茶、献茶”,不但可以证实“茶”在 佛教禅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且也佐证了 “茶”为禅宗祖师达摩住世所喜爱的传闻并非后 人虚构杜撰,否则禅宗信徒也不会把“茶”作为“供品”而供养给祖师。显而易见,“禅茶” 一 说起源于嵩山。嵩山诸寺如少林寺、会善寺僧人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发 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文化生活理念,流传千载,长兴不衰。
古代,禅寺一般在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如宋代林逋诗:“春烟寺院敲 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即有“茶头” 一职,司掌煮茶,献茶待客。在山门 前还有“施茶僧”,为香客游人惠施茶水。
煎汤点茶是嵩山诸寺丛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并非每次煎点都需要张贴茶榜。然唯四时节 庆、聘请监院、首座,迎请新方丈等重大场合,由方丈、监院、首座在僧堂为全体大众举行的普 茶,需要张贴茶榜或茶状昭告大众。由此可见,禅茶在禅宗寺院中的作用除了 “供佛”之外,另 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茶榜》向本寺和其他寺院宣告本寺的重大人事变动及决策事宜。
茶榜本为山门公文,仅以制式文字简要直白地告示茶会各项内容即可,后来逐渐从枯燥乏味 的直白公文体发展出一种更具文人气息的茶榜,脱离了公文体的窠臼,甚至不再包含公文体茶榜 所必备的各种信息,成为文字禅的一种新载体,不失为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茶榜之使用范围仅 限于方丈、监院、首座于僧堂普请大众的特为煎点,主要有结夏(即结夏安居,亦称结制)、解夏 (亦称解制)、冬至、年朝等四节茶榜、请职茶榜、迎请茶榜等类别。就起源和基本功能而言,所 谓“茶榜”乃是寺院为举办茶会而发布的告示。会善寺尚立有元代雪庵和尚茶榜碑。
茶庵
古代登封有很多茶庵,多由寺院或富人舍茶,供行人解渴。位于古輾辕关西口的少林寺下院 广惠庵,原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少林寺僧云堂及法孙清宝所建茶庵,登封进士耿介因云堂 之举使过往商旅普受恩惠,为之命名“广惠庵”。少林寺僧人还在参驾店东、十八盘下又创建茶 庵,方便过往客商。受其影响,附近群众自愿组成西佛茶社,在这两座茶庵中间的四里坪施茶行 善。登封城西少林寺下院玄坛庙,原为少林寺茶水堂,与十八盘下参驾店东的茶庵一样都是负责 登记拜访少林寺信徒的接待站。
受寺院舍茶的影响,登封现有很多茶庵遗址。登封城南的清烟岭、告成的茶亭沟皆因施茶而 分别称之为茶庵岭、茶亭沟。费庄人赵克家,字成庵,家有良田276顷,但其富而不吝,乐善好 施,一生“修路、舍茶,义举颇多”,其所舍茶地有刘碑岭茶地、马峪岭茶地等。除茶庵岭、茶亭 岭、广惠庵、十八盘下少林寺茶庵外,登封境内的茶庵还有:大冶到卢店花椒岭茶庵,大冶到宣 化的七里庙茶庵,卢店到登封的五里堡茶庵,送表到登封的峻幡坡茶庵,太后庙到登封的杨树桥 茶庵,东金店到大金店的油坊头茶庵,大金店到石道的郑家岭茶庵,石道到送表的皇后庄茶庵, 石道至胥店的椿庄茶庵,登封到少林寺的水沟(今西十里铺东)茶庵,郭店到韓辕关的大槐树茶 庵(今少林寺停车场附近),唐庄到登封的东燕村东岭茶庵,登封到唐庄三官庙的分水岭撤叶庙茶 庵,三官庙到登封的扳倒井茶庵,颍阳到登封的秦新庄茶庵,告成到禹州白沙的天爷庙茶庵等。 这些茶庵大多是种官地而不纳粮的人家烧茶舍茶,虽仅为白开水,但为过往行人和客商提供免费 茶水服务,亦是一大善举。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