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煲馍糊煲馍是登封西部乡镇尤其是君召的一种特色名吃。相传君召“糊煲馍”起源于大禹治水那 个年代。大禹领导治水,大家齐心协力,忙于作工,没有空闲细吃慢嚼。送到工地的饭菜总是放 凉,为了节省时间把菜倒入汤中,把饼盖在汤上,再用火加热,汤、菜、饼混在一块吃,这种办 法非常快捷。后来,妇女们就将这加以改进,先把菜炒好,把饼切碎,汤用火煨,随吃随煲,多 吃多煲,少吃少煲"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糊煲馍”。
君召糊煲馍的做法是:用死面擀成片,抹上油盐,再擀成圆片儿,放在鑿子上烙熟备用。先 把馍切成条,用葱姜蒜烹锅,再把切好的馍倒锅内加上佐料炒入味儿,再加入高汤(用骨头或鸡 骨、鸭骨或老母鸡熬成的汤)稍滚一会儿即可出锅,馍软而香,汤浓而醇,最适合老年人用。
“糊煲馍”主要技术在炕馍,而炕镇技术在和面。每次用五斤面,一两盐,冬用热水夏凉拌, 春秋温水和成面,面和成再醒两时辰。出盆放到案板上,七折八叠十来翻,操成长卷,拽成团, 擀成面片,抹上油,撒上盐,然后加些香辣粉,再盘成团下擀杖,前推后拉如牛舌。实际就是形 状如牛舌一样的,“油旋锅馈”,也称百叶饼,但是只炕到七八成熟即可。好馍就在层数多,切碎抖 开就像折叠数层的宽面条,加佐料放油锅里爆炒,外脆里筋真好吃。如果馍全炕熟,加佐料炒只 脆不筋。如果半熟,炒出来就更不好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禹州到洛阳,是一条贩卖 药材、棉花、粮食、盐、生铁器的通道,客商们有段赶路歌是这样唱的:“出洛阳,走关林。二十 五里过龙门,曹店不远看彭婆,丁流吕店江子河。撵到阳街歇歇脚,赶到君召吃糊煲。吃了糊煲 来了劲,天黑赶到后河集。赶到后河无点灯,咬牙再往王上蹦,蹦到王上叫不开门,牙关咬紧下 金店。金店大、大金店,早晚叫店都开门,半夜吃饭也不误事。吃罢饭,洗了脚,一觉睡到早饭 过……天黑禹州去落脚。”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