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饮食登封位于浅山丘陵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古来为苦寒之地,在饮食方面一贯节俭。但对待 节日的饮食比较重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改善生活,也敬奉神灵。
(-)春节饮食
春节是登封人最看重的节日。每年的春节前要充分做好准备,购买大量食品、干果,称为 “办年货”。过去,年前蒸馍,是登封人尤其重视的一件大事,既隆重又神秘。大多数人家都在腊 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三天发面蒸馍。每家根据人口和客人多少,馍要蒸得够吃到“破五” (正月初五)。春节蒸馍是“多多益善”,有些馍要做供品,有些馍要吃,有些还要用来春节串亲 戚用。从前,因食物短缺,往往要蒸很多样馍,如豆腐渣馍、红薯包、豆馅、长糕、圆馍、羊蹄 夹馍、枣花馍等。
腊月二十九到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出锅”,也叫“坐油锅”“支锅”。年前的出锅,不同 于平时炸食物,需把初一到十五间的食品全部炸出来,数量多,油炸过程长。炸的油货有油条、 油角子、甜咯嗒、咸食菜、酥肉、油炸豆腐等。各家根据自己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凡需要过油的 食品这两天都要炸完。出锅时,还要在灶屋门墩上放一碗凉水,主人不能多说闲话,小孩也不能 靠近。
民谣有“年三十儿,包饺子儿”,饺子也叫扁食。包饺子时,家中所有人员一齐动手,大家围 在一起,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一边擀,一边包,气氛和谐温馨。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 和初一早上食用。包饺子时,人们会把一枚硬币包在一个饺子里,叫包福,谁吃到谁新年有福; 也有包花生的,因民间把花生叫长生果,谁吃了包有花生的饺子,谁就健康长寿。除夕即大年三 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晚饭都习惯吃饺子,即团圆饭。
大年初一的早饭仍以饺子为主。中午,登封城镇居民中的普通人家,都要做上七碟八盘。农 村则大多吃熬菜。熬菜通常是由肉、白菜、粉条、豆腐、丸子、海带等放在一起煮,主食以馍、 油条为主。晩饭,家家户户都要吃钱串儿,即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
春节时,每顿饭都要先敬奉各位神灵和祖宗,然后人再食用。
(-)灯节饮食
正月十五是灯节,俗话说:“鬼过十五,人过十六。”正月十六和正月初一饮食基本相同,但 也稍有不同。
一是蒸馍。古时要蒸灯盏馍,晚上放在庙内神像前或自家门墩上,还要蒸口袋馍、象形馍、 麦垛馍。麦垛馍要放在麦圈中,等二月二时全家分食掉。二是家家要吃元宵和喝茶糊涂。宋代民 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 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 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相传, 唐太宗为犒劳大将郭子仪,下旨让御厨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以上好糯米制成特殊食品应宴。御厨 们灵机一动,创制出香糯柔软的白圆团子,献给皇上。唐太宗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将其定名 “唐圆”,象征唐朝一统天下。因唐圆是在元宵夜时吃的,民间遂称之为元宵,即汤圆。1912年袁 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心犹不足,还想当皇帝,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心里十 分烦恼。一天,他有个姨太太想吃元宵,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个嘴巴,因为他听成“袁 消”。等问明白究竟,赌气下了个命令,再不许叫元宵,一律改叫汤圆,当时有一道民谣:“袁世 凯,立洪宪,正月十五称上元。大总统,真圣贤,元宵改名叫汤圆。”活画了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丑 恶嘴脸。元宵节吃汤圆是传统习俗,寓意着全家团圆和美。医生提醒,汤圆虽好吃,但慢性疾病 患者切勿贪吃,正常人吃汤圆每顿也不宜超过10个。
正月十六,家家户户还要喝茶糊涂。茶糊涂要用煮熟的花生仁、炒熟的芝麻、煮熟的黄豆、 核桃仁、豆腐、粉条、菠菜、红白萝卜丁,有的还用炒肉丝等作为基本原料。二是将白面、玉米 或者小米面,炒熟(登封风俗,炒面时必须单日炒,名曰炒单不炒对),用时打成糊儿。三是用 葱、姜、蒜、红白萝卜丁、豆腐、粉条、肉丝炒熟,加水。四是待水开后,把炒面糊搅进锅里熬 制,把上述花生仁、黄豆、核桃仁等放人锅内。五是待糊糊熬成,再撒入炒芝麻。
(三)二月二饮食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崩炒豆。”这是登封流传很广的民谣。每到二月二,天还未亮, 人们就纷纷起床,争炒黄豆或玉米。据民间传说,武则天夺唐室江山以后,改国号为周,自称武 周皇帝。天上玉帝闻听大怒,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一下可苦了 天下百姓,人们怨声载道,失声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遭难,喝足天河水,喷洒人间, 拯救万民。玉帝得知此事,将玉龙打下凡界,压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写:“玉龙降雨犯天 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 二月二,人们发现玉米和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如将豆子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 是一传十,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玉米和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 玉龙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拂 尘。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天上。此时正是“春雨贵似油”的季节,农民迫切需要雨水,玉龙 不顾玉帝禁令,又“哗哗”下起雨水。此后,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炒玉 米、炒黄豆,边炒边唱:“二月二,吃炒豆,大仓满,小仓流。”
(四)端午节饮食
五月端午最具特色的食品是吃粽子。民间相传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 把米饭抛到汨罗江里,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登封以一般用苇叶巻为漏斗状。因芦苇细长而 窄,常需两、三片相叠才能缚粽。馅料则灌入糯米、江米等,亦可加入枣。大多是甜素馅,多用 红豆沙或小枣做馅,,封口用细绳或草丝捆扎,、作成棱锥正四面体形状,然后用水煮熟,可以热食 也可以冷食,具有叶子的清香味。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吃粽子 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最好,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然而,制 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 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尤其是消化道疾病的人更不宜多吃。
(五)夏至饮食
夏至日,登封人都要吃捞面条,有“冬至咯嗒夏至面,腊八吃顿稠捞饭”之说。
(六)中秋节饮食
中秋节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是一个吉祥如意、充 满浪漫色彩的节日。此日的食俗活动在各种欢庆佳节的风俗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俗语:“八月 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旧时市场上出售的月饼多是 手工制作,大的一斤一个,二斤一个,小的多是二两、四两。饼面上用木板压上“中秋月饼”字 样,还有“嫦娥奔月” “玉兔捣药”等图案。有些人家愿月时,通常用一个大月饼。愿月之后, 全家有几口人,就把月饼分成几块。如有亲人未归,要把月饼给未归之人留下一块。现在,月饼 的品种逐渐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那种单纯用白糖加芝麻的大月饼销售量越来越小。 而精制的、风味各异的小月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广式、京式、苏式、五仁、枣泥、豆沙、 火腿、牛肉、蛋黄、芙蓉等月饼令人目不暇接。
(七)重阳节饮食
重阳节,登封西部每家每户摊煎饼吃。煎饼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是用面粉和玉米粉调成糊 状的杂面摊烙而成,多由粗粮制作,也有细面制作,如果用绿豆面制作,吃起来更有味道。煎饼 营养价值高,疏松多孔,可厚可薄,便于与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场合食用。
登封东部各乡镇则在二月二摊煎饼,谓之糊粮囤口。
(A)冬至饮食
登封人冬至习惯吃饺子,饺子俗称扁食,传说吃了饺子不会冻坏耳朵。据老人讲,此俗是汉 代名医张仲景所创。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那年告老还乡,正赶上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冬天, 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冻烂了。张仲景回家后,让他的弟子搭起医棚, 支上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治冻疮。这种汤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 里煮,煮好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 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发热。 舍药一直到年三十,人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过年,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 物,后来把这种食物称作“饺子”。
(九)腊八饮食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来自印度天竺, 农历腊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 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 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 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 了 “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民国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 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 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 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 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又称为“福寿粥” “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 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专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 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
来。春节年俗活动多是由腊月初八日喝腊八粥开始。腊八粥的配料相当丰富,像葡萄干、桂圆、 莲子、蕎米仁、桃仁、瓜子仁、花生、栗子、红枣等以及各种粮食、豆类。这一锅粥,营养均衡, 尤其对杂粮摄取量过少的食客,真不亚于一次药膳。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礼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 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 灵之意。腊八粥又和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称为养生佳品。后来随着佛教的流行, 腊日和释迦牟尼成道日融合,腊八粥也常被附会说成是来自于印度。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 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称为蜡祭。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
登封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 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 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 面,以祭祀五谷之神。腊八粥的食材,除米外,还有花生、黄豆、红枣、莲子、白果、豆腐或油 豆腐等食材。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惹米、小米、其他 豆类、红枣等。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热,再放米炒过,随后将炒过的米 放进热水锅里煮,就可将花生等材料放进去。
煮腊八粥,看起来好像是在处理饮食的问题,其实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当中,也是在让我们 体会如何做事做人。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 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这天 在天亮之前要煮好粥,即“腊八粥”。除了全家人要吃外,还要喂家畜,甚至连院中的大小树木都 要“品尝”,即把树干用刀切开口子,将粥糊上去。预示着一年的百业兴旺、草木茂盛。但是,这 粥不仅做法讲究,配料复杂,而且时间要求 要在太阳发火(发光)之前完成,做饭人 要随时掌握火候,不能夹生,更不能做糊, 如果夹生,或做糊,就预示第二年要白忙 活,很不吉利。所以,有许多家庭后来就回 避了,不做腊八粥,只煮稠米饭。•
(+)祭灶节饮食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也称小年下。 这一天,登封人都要吃糖瓜、芝麻糖、烧饼 等。吃糖瓜、芝麻糖是希望粘住老灶爷的 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烧饼是祭灶的主要食品,祭灶后全家分食, 这一天,家人如有未回来的,就要给他留下 一个,等他过年回家后再吃。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