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汤的熬制自古以来,粥、汤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不管是年逾 古稀的老人,还是乳牙未出的婴孩,粥都是受人喜爱的饭食。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粥的记载,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中曾介绍了 36种药粥,如赤豆粥利尿消肿,萝卜粥消食利膈,百合粥润肺调中 等。现代医学也非常重视粥的药用价值,认为常喝粥对人体大有好处,如玉米修粥能预防高血压、 心脏病,红枣粥能补脾益气,小米粥能强身益血,绿豆粥能清热解暑等。
登封人称粥为“汤”,平时俗说的“喝汤”,即为喝粥。爱喝汤的原因不光是从医学和节约的 角度来考虑,也与地理、气候有关系。登封气候干燥,降雨量小,人体需要有充分的水分来调节。 反映到饮食上,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嗜汤成俗。汤分甜汤、咸汤两种。甜汤多为大米汤、小米汤、 绿豆汤、玉米楊糊涂、竝豆汤等。咸汤有豆腐汤、胡辣汤、鸡蛋汤等数十种。早饭多喝甜汤,晩 饭则喝咸汤。天冷喝稠汤,天热喝稀汤。熬汤时,人们喜爱放人不同品种的粮食,如熬小米汤时, 喜放绿豆或亜豆,待小米煮得出了油,绿豆煮得开了花时,此汤喝起来又香又甜。“小米汤,放绿 豆,打糊涂,放红薯”是登封最流行的“汤”的做法。
面汤 又称“面穗汤” “面咯嗒”。做面汤首先讲究打面,若面打得好,搅出的汤光滑利口, 味道甘甜。若面打得不好,汤会像浆糊一样,又稠又粘。面汤做法并不复杂,却费时间。将小麦 面掺水搅成面团,一手端碗,一手执筷,挑起面团用力翻搅。直到面团又筋又光,再浇上凉水, 稍停一会儿。之后,将面团打开,与水搅匀,即可搅入滚沸的锅里,做成的汤面丝缕缕,犹如鸡 蛋丝面汤模样」
鸡蛋丝面汤 旧时喝对外开放蛋丝面汤是一种奢侈,多为病号饮食,随着经济条件好转,亦 成平常饮食之一。鸡蛋面汤分鸡蛋丝汤与鸡蛋片汤两种。鸡蛋面汤是在面汤做好后,端锅前打鸡 蛋。鸡蛋丝汤是直接把鸡蛋磕到汤锅里,筷子马上顺时针搅即成;而鸡蛋片汤则是把鸡蛋打到碗 里,筷子搅匀,然后溜进面汤里即可。
胡辣汤 胡辣汤是登封的一种美味,汤多为深红色,晶莹透亮。它的主要原料分两大类,一 是药类,有胡椒、大茴、小茴、陈皮、肉桂等。少则只放此几种,多则可达几十种。第二类是菜
类,有粉条、牛羊肉、黄花菜、豆腐皮、面筋块等。制作时,先放药,熬到汤水成紫红色之后再 下菜,最后搅人洗面筋的面水。煮胡辣汤时,,必须不断搅动,以防糊锅,直到汤色昧俱佳为止。
玉米媵 又叫蜀黍棒儿,是最受登封喜爱的早餐。一般是水烧开后后,把玉米修放进锅里, 边放边搅动,否则容易成咯嗒。待快煮好时,再勾些面糊下锅,搅匀后,再煮十来分钟即成。煮 玉米後放进一些红薯,是民间常吃的一种饭食。在秋冬季节,大多数农村都有喝稠玉米參糊涂的 习惯,以粥代馍,既省事又好吃。搅玉米棒汤的时候,需用文火,锅滚时,一手撒干面,一手执 汤勺。汤勺要不断搅动,以免糊锅。玉米棒熬得时间越长,味道越香。
文章分类:
登封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