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嵩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登封小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和少林寺


  达摩到少林寺前的经历

  中国禅宗的源头或者说开创者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禅师。按照一些古籍记载,达摩自称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唐代时禅宗大兴,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也就是说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

  据《传灯录》载,菩提达摩是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王子,小时候就很聪明。香至王去世,他在灵前入定七日后,追随般若多罗出家修习大乘佛法。般若多罗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法名就改为“菩提达摩 ”。“达摩”即“ 通大”的意思,是表示他已经通晓了佛教的根本大法。他问般若多罗:“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传法呢?请您指示我。”般若多罗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现在切莫急着去,那会让佛法在震旦衰微的 。” 达摩又问 :“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佛教会有什么灾难吗?”般若多罗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般若多罗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般若多罗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 。 听我的谶语 :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达摩恭承教义,在师父般若多罗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笃信佛教的梁武帝闻报后派使者迎接他到金陵,两人交谈之后,梁武帝不理解达摩的佛法。于是达摩便渡过长江北上至北魏境内。进入北魏境内后,苦行修持并教人坐禅习定。当时在北魏禅学还不太盛行,比较受重视的是经论义理的讲授。跋陀、僧稠一系的禅学虽已传播,但其内容和特点也与达摩所说不同。所以达摩的传讲的内容不太受人欢迎,常常遭到冷嘲热讽。只有少数僧人能够耐心听达摩说法,并相信他说的道理。后来,达摩云游到了洛阳。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说自己年已一百五十岁了,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离开洛阳后,达摩到嵩山少林寺附近传法习禅。

  面壁九年和壁观法门

  达摩到嵩山后,据传是在少林寺后山的石洞内禅坐悟道,“终日默坐,人莫之测。”人称“壁观婆罗门”。就这样过了九载,以至于默坐的身影都透进洞壁中。为了纪念达摩,信众称此洞为“达摩洞”或“达摩面壁洞”。

  这里的“面壁”,许多人理解成“整日面对石壁”,这是误解。“面壁”准确地说应叫“壁观”

  达摩的禅法全称为“南天竺一乘宗”,又称“大乘壁观 。”“壁观”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修禅时要心如墙壁,中直不移,排除己见。以无著之心,去体会,契合真实之理,使心与理冥符相应。

  达摩禅法依据主要的经典是四卷《楞伽经》,这种禅法的要点是:忘言、忘念、无得正观。达摩禅法提出了两种入道途径——理入和行入。

  “壁观”属于“理入”,是指在经教的启发下,借助禅定的方式,明白解脱成佛的大道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达摩禅法强调,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包括所有的人和动物都具有“真性”。这种“真性”或称“心性”,与佛教奉为最高真理的“实相”,“真如”,“涅磐”是一致的,只是受到尘世烦恼(客尘)的蒙蔽,众生才迷而不悟。作为“理入”的大乘壁观,就是旨在引导心性除去客尘即尘世的烦恼,悟入实相,使本性与道冥符。

  另一途径“行入”,是指修禅者的日常行事。共有“四行”: “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报怨行”要求修持者明白修道很苦、要甘心忍受,没有怨言。认为今生受的苦,乃是前世作恶的报应。为了从报应轮回中解脱出来,就必须逢苦不忧,默默地苦修,使心与道相契合。“随缘行”要求苦乐随缘,任凭荣辱得失,内心总是保持平静不动。因为今世所得的荣誉,乃是前世种下善因的结果,前缘一尽,荣誉复归于无,何喜之有?只有苦乐随缘,心平气和,才能冥顺于法。“无所求行”要求戒除贪欲,无所追求,认为有求就是苦,无欲无求才是乐。至于“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行道时事事与真实相应,任运而行。与真实相应也就是与法相应,故曰:“称法行”。 “称法行”所说与“理入”的皆趣相同,差别只在于“理入”是修禅时去体会“道理”,“称法行”是指日常行事要合乎“道理”。

  达摩的这种禅法,哲理性很强,一般人不易理解,所以达摩的传教碰到很多困难,受法的弟子不多,不如同时在北魏境内夺传教的跋陀、僧稠一系禅法那样广为人们欢迎和接受。因为跋陀、僧稠的禅法重视四念处法,循序渐进,易于遵行,达摩的禅法则特重心性修养,要求通过修心,立证菩提。在一般人看来,其理难通,只有那些把握了达摩禅法精神实质的人,才能获得深刻的启悟。

  达摩禅法的传承和达摩的归宿

  达摩的弟子,可以考见的只有慧可、道育、昙林、僧副、总持等人。其中慧可最得达摩真传,日后传教话动的成就也最大。达摩曾把4卷《楞伽经》授给慧可,对他说:“我观汉地,惟有比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自此之后,《楞伽经》就成为达摩一系禅学的经典依据,也是其徒子徒孙付法永嗣的凭证。所以后世有人把达摩一派称为楞伽师,或称楞伽宗。

  慧可,原名神光,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四十岁时,他听说达摩禅师嵩山少林寺附近传道,就前往参拜求法。据说达摩祖师开始对他不加理睬。天降大雪,雪深过膝,慧可立于雪中乞求。后又为表已求法心诚,自断一臂。达摩祖师见他堪与传授,,就收他为弟子,赐法名“慧可”,并送他到少林寺对面钵孟峰养伤。 宋时寺僧为了纪念二祖慧右在此养伤习禅建起了“二祖庵”,今天仍存,有“养臂台”(又叫炼魔台)“卓锡泉”遗迹。伤养好以后,慧可追随达摩祖师左右,学习安心禅法。怎样学习?《宝林传》里写到了一个学习的场面。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

  慧可侍奉达摩祖师六年后,达摩见他习得自己禅法的精髓,就把四卷《楞伽经》授给慧可。在达摩的弟子中,慧可日后传法的成就最大,所以后来被尊称为中国禅宗二祖。后来,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派生五个流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统称"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五家当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其中,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其宗脉系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严 --云岩昙晟--洞山良价 --曹山本寂。到了元代,曹洞宗的福裕禅师做了少林寺方丈,并立下少林曹洞传承的“七十字辈诗”: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从此以后少林寺就成为曹洞宗法脉的寺院这些都是后事。如今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属于“七十字辈诗”中的第三十三个字辈——“永”字辈。

  达摩在嵩洛一带传法之后,结局说法不一。《续高僧传》中说,大约在东魏初天平年间(534—537年),菩提达摩在洛水之滨圆寂,葬于熊耳山空相寺;《旧唐书》中却说,达摩“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葬于熊耳山空相寺;少林寺内,立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的元碑上刻有少林寺住持和尚淳拙方丈(1273—1352年)编写的《初祖菩提达摩来往行实之记》,说达摩在梁大同二年(536年)遇毒害死。十二月五日终于洛州禹门,葬于熊耳山吴板。后来还有了“西履西归”的传说。

  到了唐代,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收复东都洛阳的第二年(758年)向唐肃宗李亨上表,请求给达摩一个谥号。此事拖至唐代宗李豫,才决定给菩提达摩一个“圆觉大师”的谥号,塔号为“空观”。大概在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时)由郭子仪为功德主创建“空观塔”于熊耳山下。

  与达摩有关的几个传说

  唐宋以来,佛教界流传着许多菩提达摩的传奇故事,传说主要有“达摩辞梁武”“一苇渡江”“九年面壁”“断臂求法”“卓赐井”“西履西归”等。

  达摩祖师受西天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开示,到中国传教。他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崇信佛教的梁武帝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丁未年(527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今南京)。梁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无数,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离开继续北上。

  菩提达摩离开金陵,继续北上。但当菩提达摩来到汹涌的长江边时,竟找不到渡般可乘。他便折断一枝芦苇踏上,渡过了长江。平枝芦苇上有五片叶子,所以后来的禅宗,发展成五派,这就是“一苇渡江”的故事。

  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在今少林寺立雪亭前断臂求法后,遵照达摩禅师的法旨,去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上养伤修行。十天后,达摩禅师手拄禅杖上山来看望慧可。到山上后达摩禅师见山上没有水井,到西面山涧中提水困难,就手提禅杖出了庵门,选定了地点,把禅杖往地上一扎,“噗哧”一声,一股泉水涌出了地面。慧可一看达摩禅师用禅杖扎地成泉,慌忙施礼道谢:“多谢师父赐水!”达摩说:“井里的水吃干了,我再来。”说罢,他就下山走了。达摩走后,慧可一尝,泉水是苦的,他心里明白,这是达摩禅师继续考验自己,就没有吭声。

  四七二十八天,井里的苦水吃干了。达摩禅师二次上山来了。达摩禅师见井水干了就说:“这眼井里的水干了,我再给你扎一眼。”说罢,他又拿出禅杖照地扎了一个窟窿,泉水随着禅杖涌出。

  达摩下山以后,慧可舀来一碗新井里的水喝,井水竟然是辣的!慧可知道师父还在考验自己,就照常吃起辣井里的水。

  又过了七九六十三天,辣井里的水也被吃干了。达摩禅师又第三次上山来,又扎了一眼井下山走了。慧可尝了这井里的水,酸的!

  到了九十天头上,酸井水也被吃干了。达摩上山一看,很高兴。达摩临走的时候又把禅杖往地上扎一下,清泉冒了出来。他说:“苦尽甜来,这井是甜水啦。”于是,钵盂峰上就有了苦辣酸甜四口井,达摩禅师以此让慧可体验人生况味。后人便把这四眼水井称作“卓锡泉”或“卓赐井”。

  菩提达摩圆寂后,弟子们将他埋葬在熊耳山定林寺内。然而东魏出使西域的使臣宋云,却在西域大戈壁中遇到已死了很久的菩提达摩。他赤着脚,提着一只鞋, 闷闷不乐。宋云道:“大师往哪里去?”回答说:“回西天去!”说完就独自向西走去,消失在戈壁之中。

  宋云回到洛阳,向众人报告了此事。人人诧异,决定开棺验视,棺内却只有一只鞋子。

  由这些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菩提达摩平位禅宗之祖在中国的传法经历,不但因为传世的记载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从而显得扑朔迷离,而且随着禅宗的发达僧俗对他的神化,而变得富有传奇色彩了。

  达摩和少林功夫

  一、源头说

  这种说法认为,达摩面壁九年,参悟佛法。由于长期的静卧而导致他体神困倦,又因为他深居山林常遭猛兽的威胁,这迫使达摩寻求振神健身和防范山患的措施。这样,达摩与众僧根据山林中禽兽之动作和人们生产中的各种活动,结合印度的瑜伽术,初创出舒筋活络、振奋精神、抗击猛兽的罗汉十八手或《易筋经》或达摩拳(或称心意拳)。以后,少林僧人们不断推演、学习才有了庞大的少林功夫体系。

  1.明朝天启四年紫徽道人宗衡公布的《易筋经》李靖《序》中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认为是达摩祖师传传下《易筋》《洗髓》二经。

  2.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少林俗家弟子程宗猷成书的《少林棍法阐宗》中,由岭南剑客所做的《序》中写道:“至于棍法之传授,则始于达摩师,寺僧至今尊为护教之祖。”

  3.清末民初,《达摩洗髓易筋经》、《少林宗法》、《少林拳术秘诀》、《少林拳术精义》等书也持“达摩传授易筋洗髓”说、“达摩创拳”说。

  4.许多少林僧俗弟子(如释永文)持这种观点。

  二、无关说

  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少林武当考》《少林武术秘诀考证》中以“没有历史资料记载达摩创拳”为由否定了达摩创拳的说法。

  有“少林书王”之称的少林俗家弟子王长青在他的书中也否定了达摩创拳的说法。

  三、影响说

  达摩创拳少林派口口相传,文学影视作品再加以渲染,在社会上实际影响巨大。

  达摩以高龄渡海来中国定是养生有道、健身有术,而达摩的家乡今天还有瑜伽、棍术。

  观点:没有考古学资料不能简单得出否定结论。

  四、少林功夫里的达摩元素

  作为曾在少林寺后山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的痕迹在少林功夫的内容里不断出现。与达摩联系在一起的少林功夫有罗汉十八手、心意拳、易筋经、洗髓经、达摩杖、达摩剑、达摩棍、达摩气功、达摩点穴拳等。

  王占敏

  



文章分类: 武术内容
豫ICP备20000995号-2  豫ICP备20000995号-1 豫ICP备2022011485号   豫ICP备2023031134号-1  豫ICP备2023031134号-2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