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武僧(中)
31.了改
了改(1301-1376),俗姓任,字凝然,邑金店人。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出家到少林寺为僧,年方11岁。了改皈寺后,拜觉训为师,奋读《十地》《金刚经》《地藏经》等佛学专著,又衷心继承达摩派之空无观点,三年后任堂主。
元末,统治者残暴无道,百姓无衣无米,国难民穷,起义军四起。了改刻苦学武,志向起义军。于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任少林寺住持,排号第25代方丈。改公任方丈之时,正是元统治者将要崩溃之际,寺院大仓和佃农时常遭劫,农民生活十分痛苦。了改不仅组织武僧成立僧护队,保护寺院和百家农户及周围人民的安全,而且还曾三次开仓济贫,受到僧俗的高度评价。
改公善练青龙剑、月牙铲、三股叉等,特别精通内气功,如"口闭熄灯""吹气飞钱"等功夫技流至今。改公因疾,于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圆寂。其孝徒有本聪、本智等。
32.智善
智善(1345~?),字恒济,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皈依少林寺,年方15,拜惠圣为师,赐法名智善。度前跟堂叔习通臂拳,入寺后向师苦学棍术。十年寒冬暑热,练成绝奇棍技,有孤胜百杰之强,棍抵百刀之艺。因性格暴躁,冒伤官府差卒,而连累沙门,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漆夜出山。在西北一带传授棍法,其棍技后称"天齐棍"。
33.周参
周参,嘉靖时率僧五十,应诏调师南征,事见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参公竺芳和尚塔铭》。抗击倭寇,可歌可泣。
34.三奇
《少林武僧志》载,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0年),三奇和尚奉武宗圣旨,镇守川陕有功,被封为提督。弟子有悟真、悟彪、悟从等。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圆寂。
35.垣然
《少林武僧志》载,垣然和尚武功超群,受到嘉靖皇帝嘉奖。传说当年垣然和尚的高足月空法师,曾应诏带领三十多个打出山门的武僧,到福建泉州平倭立功,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少林寺,做了该寺的方丈。嘉靖年问,明世宗为表彰垣然和尚,特为他在塔林中树碑建塔。
36.小山
小山(1500~1567),据《小山行实碑》和《小山塔铭》载,是嘉靖皇帝批准的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4世方丈和尚。原籍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南和县,俗姓李,父名李进,母姓刘。生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排行第二。禅师法名宗书,字文章,号小山。童年异于常人,与群游戏,常做佛事。13岁入学,读孔孟儒书,能知大义。15岁时,向父母哭拜辞别,要求出家。因志愿坚滇.父母同意.并备礼品送他到本地开元寺,拜方丈钿和尚为师。学经卷2年,又到了太行学习3年,接着到少林寺从应白禅师学习达摩心宗8年,受到了应白禅师的赞许。明世宗嘉靖庚寅年(公元1530年)回家乡,侍奉本师3年。复往京都(今北京)受戒,继续深究佛理。在兴德寺静居3年,当时贵官姜信迎接禅师到天庆寺及备寺院讲解佛经。他又应五台山邀请去推演禅宗,事毕回京。禅师在积善庵披阅藏典4年,甲寅岁(公元1554年)适居宗静庵。少林僧众于壬子年(公元1552年)至乙卯年(公元1555年)年前后4年请禅师,都没答应。丁巳年(公元1557年),少林寺德高望重的老年僧人,着礼品再次去衷请。禅师叹息说:"先师化后,三十余年,曹洞宗风,迨乎埋没......假我偷安,不急撑持之,其崩溃,跬可须也。虽惭薄德,其宗付嘱何!"于是同意任少林寺方丈职。当时贵官张暹、贾廷贡、杨伟法申请拨款,积极筹备任职之事,次年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嗣其法者,不可胜数。丙寅年(公元1566年)二月,禅师以衰老染疾退职,回宗静庵修养。明穆宗丁卯年(公元1567年)腊月十六日圆寂,时寿68岁。灵骨三分,一分留宗静庵,一分送顺德祖坟。一分送少林祖山,均起塔供养。从丁巳年(公元1557年)至丙寅年(公元1566年),禅师住持少林10年,曹洞宗风复振。少林禅宇复新,启后鼎新之功,流芳百代,永垂不朽。第二十九代方丈德禅大和尚(传说名誉方丈)151:"小山和尚精通佛学,又擅精少林武术,剑技卓著。曾应诏三次挂帅赴边征战,屡立功勋。皇上为嘉封重赏,特在少林寺山门前立了碑坊,树了旗杆,还赠石狮一对,盘卧山门两侧,至今尚存。"逸消币拯寤茸名一侣月奉的僧乓亦在此次战斗中.全部为国壮烈捐躯。
38.竺芳
《参公和尚塔铭》载: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朝廷明文征调少林寺僧竺芳和尚领僧兵50名,应诏征师,抗击倭寇。
39.孤舟
《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载:嘉靖御倭僧兵法名可考者有孤舟、天真、天池、天员、月空、无极、了心、彻空、一峰、真元10人。孤舟英勇抗倭,力战有功。
40.大造化
《倭变志》载:御倭僧兵可考只大造化、月空、天池、一舟、玉田、太虚、性空、东明、古泉、大用、溪碧、智携、大有、西堂、天移、古峰、了心、彻空、一峰、真元共20僧。大造化拼杀倭寇,英勇无敌。
41.宗擎
据《少林寺武僧谱》记载:"宗擎,字周空,伊州(今河南临汝)人,万历年间皈依少林寺,身5尺8寸高,秀眉俊颜,灵敏足智。年少时,与普从随俞大猷将军南征杀敌,习武。3年后剑技超群,棍法卓著。并学到轻功、搏击等绝技。返寺任武教头十载,后升为提都举。"著有《少林剑谱备要》一书,为发展少林剑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42.普从
《少林寺武僧谱》记载:"普从,字万空,俗姓田,幼名大树。万历年间皈依少林寺。皈依少林寺后,跟洪昭法师习棍术,后同宗擎二人随俞大猷南征杀寇。苦习剑法、轻功、搏击等技。"3年后获技返回少林寺,任副武教头,授众僧剑法,颇见功效,5年间训徒三千,亦称剑师。
43.万庵
《少林寺武僧征战簿》记载:万庵法师幼皈沙门,在大少林禅寺习武13年,擅长刀术、棍术,功夫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明嘉靖年间,随参云和尚应诏征战,屡获功捷,后镇守门关,任督军。
根据《正气堂集》《手臂录》《少林棍阐宗》《上海掌故丛书》《江南经略》和《少林寺》等文献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少林武僧应诏赴边征战,英勇杀敌,屡立战功。除上述武僧外,还有洪转、洪纪、洪信、广按、宗恩、宗岱、参公、普明、古峰、彻堂、真元、一峰、天真、天池、无极、一舟女虚,障搴、大用、碧{蟹、智楱、西凿、天鹈、大有、月字、月启、件宏、改发、改然等.
44.幻休
幻休,字常润,俗姓黄,江西人。幼年体貌丰硕,声洪如钟,天生聪明,智慧过人。精佛学,四方讲经;通中医,疗疾八方;善拳戈,体健长寿。99岁仍主祖庭,善施龙头拐。
幻休和尚德高望重,任少林寺第二十五代方丈,高徒正道。幻休和尚于明万历年间因病圆寂,立塔少林寺。
45.普便
普便(?~1625),幼年失双亲,9岁出家少林寺,拜洪策大和尚为师,师赐法名普便。自幼腹含宏志,习武卫国。皈度少林寺后,苦恒习武,百折不回,十年如一,终修成铁头铜身魁士。可忍百人围打,抱肩不动,坦然矗立,僧众赞谓"铁罗汉"是也。天启年间,应诏征战,荣立功勋。于天启乙丑年(公元1625年)四月圆寂。
46.宗乡
宗乡(?~1625),字守余,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冬皈依嵩山少林寺,拜广顺大和尚为师。其性坦率,忠直侠义,其貌英俊。人寺后随师苦习文武医法,学识渊博,能颂五千字经文,可出口成章,提笔成诗。习医科,能针到病除,药效如神。练武艺,酷练通宵,数旬如一,终获绝技。撩拳把,骇惊宇庙;舞金戈,行如雷闪;驱盗贼,孤胜百强。其弟子有道胡、道时。宗乡中年时职任提点,后任提督。因劳重成疾,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圆寂。
六、清著名武僧
47.同序
同序(1609。1692),字洁境,俗姓郑名旗,广安(今四川广安县)人。郑旗父名郑光,有7个儿子,旗为次子。生来性情暴躁,不听训教,不仅与兄弟不和,经常打闹,而且也得罪了左右邻居,有时还去县镇惹事生非,搞得全家不安。郑光夫妇商议把他送到峨嵋山当和尚,旗点头从命,到了峨嵋山,几个寺院的寺主看了他的相貌和神气,都摇头拒收。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庆玉和尚来峨嵋朝山,旗听说是少林高僧,就拦路恳求收他为徒,庆玉法师应允,回山后赐法名同序,年已19岁。
同序人寺后监院派他放牛,得机踏遍了嵩山,把牛赶进山野,就以树棒为械,以牛为敌,演练搏击,不到一个月,就打断了12头牛的角。监院大怒,罚他在法堂跪香3天。庆玉找方丈说情,方丈听后感到奇怪,就亲自观序之貌,然后对监院和庆玉道:"序既然好武,就别让他再放牛了。"同序转身拜谢方丈。庆玉道:"你就跟教头习武去吧,若3个月不显功夫,你就罚跪3个月。"同序拜师而去。
同序白天跟教头学武,晚上在室苦练。为了练成高于众僧的功夫,常以辣椒汁点睛和于壁布铁钉刺头面来提神。苦练铁头功,每天用头顶碰墙百次,致使头肿如斗;又改练铁沙掌,每天掌击方砖三百余次,致使手掌疼痛难忍;再改练浪子踢球,就这样刻苦磨练,夜以继日,天天如一,终于在3个月末日,应师审验。同序当众与一头壮牛,用头同牛角抵斗,不一会儿,把牛抵倒了;接着又挥掌劈掉了牛角。众僧鼓掌如雷,喝彩不绝。庆玉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方丈高兴得合十道:"吾少林禅寺又出了许那罗。"说罢聚众宣任同序为总教头。同序乘胜奋进,他不仅把自己的功夫授与众僧,而且还虚心学习众僧之长,掌握了少林寺历代武僧所练的拳术和百种兵器,并撰写了《少林拳戈集录》,为发扬少林武术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现在寺僧流传的抵牛大力士,就是指同序而言。
同序法师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圆寂。孝徒有玄铭、玄玉。
48.湛洛
湛洛(1777~1864),字灵安。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出家,皈依嵩山少林寺,拜海参法师座下为徒,师赐法名湛洛,年方9岁。湛洛自幼酷爱武术,苦心习武,跟师兄湛举
常练六合拳、六合棍、六合枪等,特别擅长技击。初练时,常被强者打中,鼻子流血,周身遍伤,但从不灰心丧气,反而百倍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成高手。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已高龄六旬,还赴金陵打擂,打败了三朝大侠。在返回途中,遭歹徒暗算,右腿受伤,幸被弟子寂魁、寂伦营救。因流血过多,久耗尽元气,渐消瘦,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冬月圆寂。
49.湛举
湛举,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皈依少林寺,拜海参为师,随如净学练六合枪,跟如亮学六合棍、六合拳。为壮己技,常出山访师,谦学各门派武功,擅长擒拿、格斗、硬气功等。常在千佛殿苦练通宵,疲倦时吃红辣椒。功夫卓著,任武教头。湛举教弟子,森规倡德,刻苦练功。训徒得方,果有寂聚、寂袍等门徒,皆成高手。遗抄有:《少林六合拳谱》和《少林七十二艺》《少林洪拳对招法》。
50.寂袍
寂袍,字晓真,俗姓刘,名大明,汝州人。自幼跟封穴寺仁宽和尚习气功和七星剑术。善跑马术,马驰如飞,能在马上舞剑,技如仙童。后随三叔刘道在中岳庙盛会卖艺,收场时遭县衙戏弄,发生口角,不慎一拳将衙卒打死,太爷当即施刑)。湛举知情后亲自找知县诉理,又愿代大明赔银30两,安葬衙卒。知县准奏,当释。大明跪在湛举前连连叩头谢恩,并求收留他为徒。湛举观大明英俊雄才,又知武艺非凡,即应收归寺,剃度为僧。大明皈依沙门后,跟举公苦习武艺,尤其善苦练六合拳和搏击、打擂,武艺大进,仅3年,就能一胜30余僧。湛举大喜,视为得力门徒、接嗣之辈,因而秘授给他擒拿、点穴和打擂绝招。寂袍严尊师训,不辜负恩义,百倍苦练,夜以继,终成武魁,多次出山比武打擂,均获全胜。
寂袍在晚年,不仅广收门徒,如淳晓、淳道等,传授秘技,而且还撰编了《打擂诀要》流传至企一。
51.淳智
淳智,系河南禹县人,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出家,在龙兴寺为僧,拜寂盘为师,赐法名淳智。后到少林寺跟师学武,分外苦心,擅长棍法,如齐眉棍、夜叉棍、五虎群羊棍、猿猴捧等,武艺非凡。曾在十八盘(嵩山北麓)遇盗十三,他赤手空拳,夺过盗贼手中的竹扁担,当棍抡打,击败盗贼。淳智大师的棍术高超之处,是劲猛力大,运用自如。"随手抓一枝,长短亦为 棍",是淳智大师的名言。他曾在确山森林小道中,遇歹徒劫身,即弯腰拾起树枝劈打,战胜了手持匕首的二盗。他的高足弟子贞便、贞绪,后来都成为德高望重和武技超群的高僧。
52.寂元
寂元,字晓宇,洛西人,姓倪。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入嵩,皈依少林寺,拜湛寿和尚为师。常因排打木人、拳砸青石而血浸土石,18岁时学完了恩师湛寿的全部武艺,可起步越涧,纵身上房,白手夺刀,武艺超群。他还擅长书法,能出口成章,提笔成诗,禅学渊博,讲经说法,诱众两千。35岁荣任僧会司,渐成正果。他在职期间,开仓放粮,修建殿宇,辅徒平盗,功勋如岳,赢得了民众的颂扬。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因得罪官府,遭害重疾圆寂。弟子淳丛追词日:恩师德高矗嵩岳,武技超绝众评说。匡扶正义遭官害,英灵永存影映雪。
53.寂勤
寂勤(1855~1949),俗姓吴,绰号吴鼓鹿,系河南偃师县府店乡沟村人。6岁出家到少林寺苦心学武,16岁就基本学完了拳、刀、枪、剑、棍、铲、钩、叉、草镰、九节鞭、流星等十八般武艺,计90余套。特别是草镰破鞭,技法超群,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钦赞鸣掌。寂勤武师还随师学了点穴秘功,能"指弹断枝,插处成洞"。尤其双铁肘,苦练18载,终能夹挤砖碎。晚年广收门徒,广育英杰,门徒三千。于公元1949年冬月圆寂,享年94岁。
54.贞俊
贞俊(1865~1939),号秀山,俗姓李,河南偃师县沟斯镇玉湾村人。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因偃师大早成灾,官吏逼债,民不聊生,母亲含泪送他出家,到石沟寺为僧,拜淳阳法师为师,赐法名贞俊。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到少林寺拜寂然(号晓空)大师座下为徒学武,善练大洪拳、通臂拳、炮拳、心意把、铜锤、月牙铲、双钩、春秋大刀、九节鞭、绳鞭等。擅长气功、轻功,功夫超群,能飞涧越崖,纵身上房,人称"飞毛腿"。德禅方丈说:我师爷贞俊在去世前的一个月,还在方丈殿下,表演绳鞭。什么金蚕吐丝、白蛇吐信、雷火闪电等招法,使人眼花缭乱,拍手叫好。当僧众正在为他鼓掌时,只听"啦"地一声,纵身飞上了方丈殿脊。僧众和香客们十分惊讶,异口同声地说:"神功,神功!"贞俊法师不仅武技超群,而且武德高尚,他教训众僧和门徒说:"凡少林门徒者,必严守武戒。忌仗技欺弱,为非作歹。严禁持技行盗,拦劫行人,扶邪为匪。违者驱之,甚者惩之。"他还教训弟子们要尊老扶幼,亲如一家,并写语文:"凡天下老者我之父母,平岁者我之兄弟,幼者我之儿女。何以暴行乎?"由于他训教从严,爱徒如子,所以众僧都很敬重他,寺内凡有纠纷吵架斗殴者,只要看到他或听他哼一声,就怒消云散,匆匆走开。凡跟他学武的寺内外弟子,皆称他为"武坛良师"。素静、素印、素光、素帅、素肇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贞俊法师还精通医科,对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广泛用于临床,凡闻其习武受伤者,即登室求之,对其贫者概不收钱。他也常自费制备成药,出诊四方,为民众医疾,从不收礼。贞俊法师知识渊博,佛武医文精通,德高望重。众僧荐任监院。他曾主持寺院事务30余年,德功无量,勋绩如山。于1939年圆寂,享年74岁。德禅大和尚因师父素光不幸早年圆寂,就跟师爷贞俊剃度正果。师爷圆寂,德禅重孝痛悼,厚礼安葬。为了悼念师爷,德禅泪笔倾诗日:
出贫泪入山,天智攻开难经文。食尽百担黄连苦,颇获佛武医技奇。禅坛讲经成盛会,武功卓著千居魁。医亦康复千僧众,秀山才华荣高峰。嫡孙誓承先祖志。迎来金匾挂少林。
55.恒林
恒林(1865-1928),俗姓宋,号云松,伊川宋寨人,拜延乐法师为师,法名恒林。少时稳重大方,办事热诚。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年(1912年),上级任命他为登封县僧会司,每登坛说法,听者无不佩服。其拳术奥妙,亦独具心得。不久因地方混乱,少林尤位要隘之区,被地方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支,训练武僧,备尝辛苦。1920年秋,遭荒旱,土匪蜂起,恒林率民团在登封城、梯子沟、白玉沟、熬子坪等处与土匪大小数十战,每次皆获胜利。后来匪首失保成、孙天章、段洪涛等联合,夜袭鱼庄镇,因天欲明,被人发觉,向西南逃窜。巩县九区民团紧紧追击,路过偃师府店时,偃师十区、十五区民团亦参加追击。土匪逃跑到少林寺西熬子坪时,恒林率民团截击,大部消灭。从此,恒林威名大震,远近土匪均不敢冒犯其境,使少林寺方圆数十里内的村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恒林在寺内任当家和尚。寺周围群众遇婚丧嫁娶,有到寺内告借者均皆如愿,日后无力归还者皆免去。恒林虽身兼数职,保卫地方,功勋卓著,但从无骄傲之色,与人相处,谦恭之态,始终如一。弟子有妙兴、妙聚等。1928年,积劳成疾。卒于职。噩耗传出,四方人民无不哀悼,同声惋惜,次年春,登封、临汝、巩县、偃师县群众三百余人,自愿集资,为恒林在少林寺东立碑,以志哀思。
56.妙兴
妙兴(1891~1927),姓谢,字豪文,号金罗汉,河南临汝谢湾人。幼年求学时即爱好武术,20岁技法即有名,后出家少林寺,拜恒林为师。恒林发现他文笔武术皆超群僧,惊为奇才。遂将少林嫡宗镇山棍、罗汉拳、点穴、卸骨、擒拿、按摩导引、气功、七十二艺练身法等都授给。俗家有拜山较艺者,必令妙兴与较,每次都获胜利,有金罗汉之称。恒林圆寂,遗嘱妙兴继任,众僧一齐推举,始任。
57.刘经文
刘经文(1900-1940),又名刘献常,河南登封城关镇塔沟村人。父亲是少林寺当差兼习武,祖父是少林寺著名武教头,经文自幼跟祖父和父亲习武,12岁就学会了38套少林拳和十八般武艺。1917年被少林寺聘任书记,主管全寺的财务账目。他白天施行差役,晚间跟贞俊、贞绪等高僧苦学功夫,尤其擅长擒拿、点穴等绝技。寺内的千佛殿、锤谱堂和东西走廊里,到处都有他拳击石柱和指点砖壁时皮破染红的手印;寺外的五乳峰下、少室森林、梯子沟崖,都有他飞越涧险、演练轻功时留下的足迹。
"血不自流,汗不白滴"。经10年苦练,终得超人绝技,亦可拳触石块碎,指点壁成洞。1920年冬,一个漆黑的深夜,大雪漫天,狂风怒吼,一伙恶盗约30余人,从东禅院越墙进寺,妄图劫走法堂的全部铜佛和总库的银两。夜值僧报警后,经文只穿内裤,赤足露体,手持一根木棒,跳进现场与贼搏斗。驱走了群盗,保住了文物和寺院内的财产,名扬四方。"英杰有身真武艺,总有报国出头日"。1935年,南京举行国术擂台赛,经文登擂,以蛟龙出海之势,孙圣绝技之功,夺得了散打次重量级第一名。从此,经文名扬全国,威振中州,重振了少林武威。
经文善于团结诸家门派,吸收百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他常教育弟子们说:"历代高手无不吸取百家之长,古今英杰无一只出一师之手。"他还说:"能吃一担黄连苦,定得百担甜口蜜。武家尚德是好杰,高手无德众人弃。"
经文武师为继承和发扬少林武术,振兴中华之威,劳累成疾,医治无效,不幸于1940年与世长辞。咽气前,他摸着12岁的儿子宝山,吃力地说:"继承先祖志,勋匾挂少林。"他的死,给寺僧带来悲痛,给刘家带来长泣,少室山门罩上了一层沉雾。
58.贞绪
贞绪(1893~1955),俗姓李,名正印,法名贞绪,号耀宗。原籍河南巩县鲁庄乡南村,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因故居大旱,五谷不收,家贫如洗,于光绪三十年(1903年)出家到巩县龙兴寺,拜淳智和尚为师,师赐法名贞绪。1920年随师回嵩山少林寺,从著名武师恒林大和尚苦学少林功夫。擅长练大小洪拳、通臂拳、六合拳、炮拳、春秋刀、龙泉剑、钩、铲、双拐、叉锤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特别是"铁身靠"功夫居魁,每天深夜到千佛殿、方丈室,刻苦研练铁身靠功夫,用臀部击殿内大柱,被震落尘。贞绪大师还练成了"踢千斤"之功,当众僧之面把一个大钟鼻(约200斤)一脚踢出两丈之外,众僧无不拍手赞贺。贞绪法师不仅武技超群,而且武德高尚,善于团结各武术门派师士,尊敬八方武林高手。他主张"能胜我者学之,我能胜人者授之"。如,四川江油县海灯法师于1936年到少林寺求他指教,贞绪法师毫不保留地满足海灯法帅的武功。贞绪法师为了发扬少林武术,他连续两次在少林寺监院期间,不顾繁忙,向寺僧传授武术,寺内外跟他习武成高手者,以千计。贞绪法师常教育弟子们"习武心要正,一做国杰,二为民除恶,三健身延寿"。1944年3月,日寇人嵩山境内,推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皮定钧将军领导的豫西抗日支队,转战嵩山南北。当时在少林寺立中学任职的地下工作者魏教员,秘密组织"少林区抗日政府"。身为一寺之主和中学董事长的贞绪大和尚,积极支持,令其亲如手足的长徒素祥(偃师府店乡人,俗姓王,名天仁)和行香、行书、行方等武僧参加了抗日支队。游击支队在贞绪和尚的协助下,沉重地打击了伪军。后来皮部离嵩,贞绪法师亲自送弟子志元等武僧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谆谆嘱咐:"到了前线,英勇杀敌,为国立功,普度众生,兴我民族,扬我少林。"贞绪法师主持少林,建院有策,训徒有方,使寺院逐日昌盛。众僧在他的指引下,不仅爱国,而且济民。每于春季农民青黄不接时,就开库放粮,周济贫困,赢得了寺方圆群众的称赞。贞绪大和尚一向为人正直,中恳慈善,生活简朴,常把自己的薪水拿出来救济贫民。总之,贞绪法师为昌盛寺院、抗日救国和发扬少林武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编有《臀部制人法》《打擂秘诀》《点穴旨要》等。因劳累成疾,医治无效,于1955年圆寂,享年62岁。他的高足有素喜和尚,承其衣钵,继任住持。
59.永祥
永祥(1913~1987),俗姓王,幼名文斌,吉林长春人。1920年因家庭贫困而远离故居,到少林寺为僧,拜行令和尚为师,赐法名永祥。入寺后跟行令习通臂拳、六合拳、春秋太刀、九节鞭和滚趟刀等,后又向著名武师贞绪大和尚学洪拳、炮拳、梅花拳、七星剑、夜叉棍、双拐、心意把、铁身靠等。仅7年时间,就基本学会了少林18家拳术和十八般武艺。贞绪、吴山林等武林高手观永祥学艺刻苦,腹含雄志,定能成才,定能为少林争光,就主动把擒拿、点穴等少林绝技秘授于他。民国中期兵荒马乱,土匪和盗贼常偷袭寺院。他忧虑到拳谱会遭劫失,便向住持僧贞绪请示复抄拳谱,富有远见的贞绪和德禅法师异口同声地说:"正合吾意。"就这样,1926年9月10日,永祥法师投入了十分艰苦的复抄少林拳谱工作,他经常废寝忘食,带病抄写,终于在1928年1月5日抄完了少林拳谱共48卷。当月18日,永祥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含泪告假与众僧辞别,回老家葬父。临行时,德禅法师劝他在家多住几个月,并嘱他把复抄的拳谱随身带走,暂存故居,待风平浪静后返寺。永祥离寺不久,就接到德禅法师的书信,得知军阀石友三部火焚少林寺的不幸消息,当他想到众僧的安危和寺院存亡时,急得跺脚大哭,恨不得插翅飞回嵩山。他曾三次打好了行包。都被老母拦住了。历史的曲折,促他暂时还俗,一别几十年。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寺院众僧,屡次投资复修古刹。重兴少林武威的凯歌传到了长春北原,永祥法师掘出了藏在屋墙几十年的拳谱,于1980年又兴高采烈地重返寺院。当德禅法师和众僧知道他安全地带回了拳谱时,个个心花怒放。德禅法师兴致勃勃地说:"大师侄,我早料定,你在拳谱在。要不是你当年敏智,吾少林武术瑰宝就丧失在咱们这一代了。"
永祥重返寺院后,遵照国家体委关于"挖掘、整理、普及、提高"的武术工作方针,在县体委和县武协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少林武艺的挖掘整理工作。1982年冬,他因患肺结核病,大口吐血不止,水谷不进,卧床不起。当他听到要成立"少林武艺挖掘整理组时,扶杖参加会议,并带着重病做示范动作,帮助德虔编写了《少林拳谱新编》《少林擒拿法》等书。1983年元月,永祥法师病情加重,每天吐血1000毫克以上,脸色苍白,多次昏迷,命危旦夕。寺院住持为了他的健康,同意其女儿暂送他返长春医院治疗。临别前,他把寺院火焚前复抄的48卷少林拳谱全部交给德虔,含着眼泪说:"我命危朝夕,已无能为力,托付你把它整理成册,传于后生。"
永祥法师曾任少林武术教师、少林寺武术协会常委、少林武术挖掘整理组传授师、少林拳谱编委会委员等职,并编写了《擒敌秘旨》《少林防卫100招》,为保存少林拳谱,发展少林武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永祥法师不幸于1987年因病重而圆寂。
60.德根
德根(1914-1968),俗姓韩,巩县关帝庙人。6岁出家到巩县炒米寺,16岁回少林祖庭,拜素盈为师,学习武术,后又从俗人吴三林等习武。他到处求教,勤钻苦练,掌握了拳、械各种套路百余种,因此在河南近代武林中,会练套路最多,尤以鸳鸯脚著名。德根曾与三位师兄一行到西安受戒。在西安市见到几个卖艺的摊牌子,上写"枪扎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足踢少林和尚"字样。师兄弟们看到词语不平,经商议后,让德根出面婉言劝阻,请他们把招牌去掉。卖艺人却坚持不去,并连声说:"休妥多官寸争!"一德根元可忍耐,便跳人圈中说:"请指教!"一卖艺人便围着德根周旋,当转到他身后时,忽然一个扫腿将他右脚踝骨扫伤。他一腿将对方扫倒,当即丧命,而自己却变成跛脚,成了终生轻度残废。抗日战争时期,德根有一次带个包袱,骑辆旧自行车赶路,迎面来了一个骑新车的伪军喝声:"站住",抢劫他的包袱。他用迎面铁扇和黑虎掏心拳连击,伪军立即昏迷倒地,他将伪军枪支砸坏,骑上新车便走。有一年冬,他去洛阳买货,途中遇一人持手枪拦截,被他徒手击毙。德根是近代少林罕见的武术高僧,1946年秋,被寺僧聘为武术教师。解放后,他又在省歌舞团和学校传授武术,因他要求严格,教态认真,故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德根患肺结核,久治无效,最后双肺穿孔,不幸于1968年圆寂,享年54岁.葬于卢店,不久迁葬于家乡巩县关帝庙。
文章分类:
武术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