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景区 - 达摩洞达摩洞是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锋上部的一个天然石洞,深约七米,宽约三米。相传公元527年至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曾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九年之久。
达摩到来之前,少林寺的开山始祖跋陀所传教法为小乘佛教。
达摩的到来,使当时小乘佛教盛行的中国佛教对他的禅法无法接受,又由于语言不通,达摩便只身来到嵩山五乳峰前的石洞内,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手合十,双目下视,心平如镜,入定从禅,日复一日地修行,达摩自称为坐禅。
当时的佛教徒称这种修行的方法为“壁观”,称达摩为“壁观婆罗门”。每天定后,达摩便站起身来,作一些活动,以舒筋骨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舒筋活络的效果,因而成为流传至今的“八段锦”和“达摩易筋经”。
达摩每日坐禅入定、开定,年复一年度过了九年,九年中人们对达摩也有更多的猜测,他也度化了无数有缘人。
他的大乘佛教思想一步一步被人接受,而经过这九年的面壁过程,达摩的身影印入了面壁石上,就连衣褶皱纹也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人们把这块石头称“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达摩曾经面壁的天然石洞叫做“达摩洞”。
后来把这块石面凿下收藏在初祖庵中,后移至少林寺藏经楼上。1928年,直系军阀与国民军石友三激战少林寺,石友三火焚少林寺,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并烧毁藏经楼,击碎达摩的人影石面。少林寺储藏的全部藏经也在石友三的那次炮击下付之一炬了
文章分类:
少林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