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儒学文化思想 五千年中国文化,儒学思想前后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它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以孔孟 为代表的前期儒学和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后期儒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把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而以嵩阳书院为中心的嵩山地区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在理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过程中 功不可没。后期儒学以程朱理学代表,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社会进程。理学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哲 学思潮,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 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一)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 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 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 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 “心即理也”。(二)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岀天地之性与 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 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 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 宰”。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三)认识论问 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 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如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 “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等。
书院是儒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除嵩阳书院之外,登封历史上还有颍谷书院、存古书院、少室 书院、南城书院、负黍书院、卢川书院等。清代时,嵩山儒学的代表人物就是耿介,他复兴嵩阳 书院,著有《敬恕堂存稿》《中州道学编》《性学要旨》《孝经易知》《理学正宗》等。其思想主要 是“法天、主敬、体仁、行孝”,并集中体现于《百思箴》中:“为子思孝,为臣尽忠,为兄思 友,为弟思恭,为夫思义,为妇思顺,从师思尊,交友思信,存心思正,发念思诚,存心思正, 持身思严,执事思敬,立志思坚,为学思勤。专业思审,造道思深,察理思密,析义思精,取善 思周,积德思崇,品格思端,器宇思广,才猷思练,识见思朗,容貌思庄,颜色思温,气质思
变,德性思纯,动作思谨,言语思慎,仁贤思近,精神思聚,才华思敛,尤悔思寡,耻辱思远, 知过思改,见善思迁,趋向思定,功夫思专,有欲思窒,有忿思惩,人欲思减,天理思增,幽独 思凛,衾影思愧,礼法思遵,清议思畏,视则思明,听则思聪,是非思直,好恶思公,见恶思 避,见贤思齐,见利思耻,见义思为,行己思厚,责人思薄,宫室思度,衣冠思朴,处贫思乐, 处贱思安,处富思俭,处贵思谦,亲故思笃,宗族思睦,过墓思哀,入庙思肃,祭祀思诚,宾筵 思洁,玩好思屏,逸乐思节,处荣思辱,居安思危,持满思倾,履盛思哀,当始思终,见微思 着,处心思平,接物思恕,居官思廉,临民思惠,道合思进,不合思退,事上思忠,御下思宽, 得恩思报,有怨思捐,茕(无宝盖)独思恤,患难思救,遇灾思赈,不足思助,强梁思祸,好胜 思敌,子弟思训,童仆思饬,纲常思敦,伦纪思尽,义命思循,问学思进。”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 尤其是“大一统” “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 “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 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古” “君权神授” “王道三纲”等思想糅合在一起, 并纳入他们的“诚、正、修、齐、治、平”的修业立德基本路线和天理论、道德论、人格论、人 欲观、历史观等思想之中,形成了一门融天道、人道、治道于一炉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处理家庭与 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并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 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为我们这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精神支柱,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文章分类:
登封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