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嵩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登封小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佛教文化


   嵩山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丰富而灿烂。东汉初年佛教正式由印度传入中国,首先在东汉都 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洛阳、嵩山地区向全国传播。永平十四年 (71),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 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据《说嵩》记载, 白马寺原为招待四夷宾客之所,因此有专家说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佛教所建的第一座寺 院,为“中国作寺之始”。同时,明帝刘庄为了使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特许阳城候(今登封告 成)刘峻落发出家。刘峻出家是“嵩山度僧之始也”,从而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国的传播与发展 拉开了帷幕。

  

  三国时期,朱士行出生于嵩山南麓的颍川,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岀家的汉族僧 人,他出家之后以弘传佛教大法为己任,专心于佛教理论的研究。当时风行的大乘经典尚质简 约,很多观点实际上没有讲清楚。他因此“誓志捐身,远求大本”,于魏甘露五年从嵩洛出发, 开始他的西行壮举。在于阗,朱士行抄取了九十品《般若经》梵文本,于西晋太康三年遣弟子弗 如檀等十人护送经卷回洛阳。十年之后,由精通梵汉两语的天竺僧人竺叔兰和学识渊博的西域僧 人无罗叉两人译出,称《放光般若经》,共二十卷。当《放光般若经》在汉地大为风行之时,朱 士行仍在于阗,最后以八十岁高龄为求法而客死他乡。《梁高僧传》说他死时有异相,火化后, “薪尽火灭,尸犹能全”,后念诵咒语,骨架才散碎,其弟子们聚骨造塔以供养。

  

  嵩山地区继法王寺创建后,兴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北魏太和八年(484),大德沙门生禅 师,隐显无方,沉浮嵩岭,创建嵩阳寺。太和十九年(495),北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 寺于少室山阴。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 “一苇渡江”“面壁九 年”的故事,确立了 “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修道禅法。永平年间,北魏宣武帝元恪诏令冯 亮、僧暹与河南府尹甄琛视嵩岳形胜之处兴建佛寺,遂监造了嵩高道场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520),又将建于永平二年(509)的宣武帝灵台行宫改建为闲居寺(隋仁寿元年改名嵩岳寺)。 正光二年,为安置明练公主创建了明练寺,后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于此改名永泰寺。正 光年间,在阳城山顶建有马鸣寺,此外孝明帝时期还建成了石窟寺,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 魏还在嵩山极顶建有中顶寺、升道寺、栖禅寺。北魏灭亡后,孝文帝在嵩山积翠峰下的离宫也成 了澄觉禅师的精舍,隋开皇五年被赐名会善寺。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在石淙河畔今西刘 碑村还建造了刘碑寺。在登封东南今蒋庄村建造了在孙寺。北齐武平元年(570),还在今登封告 成建造了龙华寺。

  

  隋文帝杨坚崇信佛教。大象二年(580),杨坚在东西两京各立一寺,“因孝思所置,以陟岵为名”,洛中陟姑寺即原嵩山少林寺。同时,“选沙门中德业灼然(著)者,置菩萨僧一百二十 人”,慧远法师、洪遵律师皆在其列。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元年,诏令洛中 陟岵(寺)仍称少林(寺),而且诏书中说:“二教初兴;四方普洽,山林学徒,皈依者众,其柏 谷屯田一百顷,宣赐少林寺。”此后,嵩山地区其他寺院也相继得到复修,逃散的僧尼陆续归 山。

  

  隋炀帝大业年间,群雄纷争,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自立称帝,国号大唐。隋东都洛阳留守王世 充也据地自立,国号大郑。王世充在伊洛河两岸、中岳嵩山南北,掠占了大量土地,直接侵害了 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嵩山各佛寺的利益,同僧众处于尖锐对立地位。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 渊令秦王李世民挥师东伐,嵩山佛教势力自然站在唐军一边。历史把嵩山少林寺僧推向了以武参 政的道路。在唐、郑两军决定胜负的柏谷庄大会战中,形势对唐军十分不利,正当秦王李世民处 于危机之时,少林寺僧志操、惠旸、昙宗等,“率众以拒伪(郑)师,抗表以明大顺,执(王 世)充侄仁则以归”,使唐军转败为胜,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了大功。唐太宗李民“嘉 其义烈,频降玺书宣尉”,对参战有功的十三名武僧各有封赐,其中昙宗和尚受封“大将军僧”。 武德七年(725),唐王朝敕许“发京寺骁悍千僧充用军伍”,同时唐王朝还给以少林寺为代表的 嵩山各佛寺许多特权,于是嵩山佛教又开始兴起。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当政期间,东都洛阳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了政治上的需 要,把地处洛阳京畿的嵩山称为神岳。同时,大力提倡佛教,提高僧尼的社会地位,大多高僧云 集嵩山,伴随而来的僧众多达数千,又有一批佛寺先后建立,诸如华严寺、龙潭寺、卢岩寺、普 照寺、龙泉寺等。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大弟子道安(《五灯会元》称慧安)国师、禅宗“定门之 首”法如禅师相继归山,大力传播菩提达摩的大乘禅法。后来,中国佛教禅宗南北分争,北宗大 通神秀的嫡传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鉴慧能的嫡传法嗣净藏,都相继来到嵩山会善寺,各传其法,于 是嵩山少林寺、会善寺成了中国禅宗南北分争的重要场所之一。

  

  道安禅师与神秀禅师同拜在五祖弘忍门下,五祖弘忍认为他们两个都是传付法衣的合适人 选,道安禅师听说后,竭力称美、推让于神秀禅师,并北上嵩山传法。到达嵩山后,见到嵩山景 色优美、禅基深厚,高兴地说:“这是可托付终身的最佳传法场所。”于是就居少林寺、会善寺说 法。武则天游历中岳曾多次亲访道安禅师,拜为国师,并因此改会善寺为安国寺。武则天对道安

  

  禅师非常尊重,天册万岁元年,还诏入禁中问道,与神秀禅师同被钦重。武则天曾经问他多大年 纪,他回答说不记得了,武则天问为什么不记得了,他说:“生死之身有若循环,环无起尽焉, 用记为?况识心流注无有间断,见沤起者乃妄想耳。从初识到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何月可 记乎?”武则天非常佩服,赞美不已,自此被天下人称为老安国师。道安禅师对嵩山地区的佛教 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安禅师比五祖弘忍和神秀年龄都大,但因他极力称赞推让神秀,才让神 秀成了禅宗北宗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道安禅师应该是禅宗北宗的领袖人物。

  

  五祖弘忍的另一高足法如禅师,于弘忍圆寂后的永淳二年北游中岳,居少林寺六年,后又在 此传法三载,成为北方禅宗的“定门之首”,因六祖慧能长年在南方传法,因此又被尊为少林寺 的禅宗六祖。法如在少林寺的传法活动,为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唐永 昌元年(689)圆寂于少林寺,造塔于少林寺东。

  

  神秀的弟子普寂出家后听习过经律论典,也曾在嵩山隐居。他本来是准备投法如门下的,但 等他到达法如传法的少林寺时,法如已经圆寂,因此才改投神秀门下。普寂后坐禅嵩山会善寺, 人称“嵩山普寂”。武则天召神秀入京时,神秀也推荐了普寂。神秀晚年,中宗因其年事已高曾 令普寂代替神秀统领全国僧众,神秀圆寂后,普寂成了僧众的领袖。有资料记载:“普寂禅师名 字盖国,天下闻知,众中共传,不可思议。”普寂把神秀的北宗禅法推向了极致。普寂在嵩山还 剃度了僧一行法师,僧一行后来协助佛教密宗大师善无畏翻译《大日经》,自己又作了 20卷《大 日经疏》,发扬了大乘佛教的积极精神,成为佛教密宗的著名代表人物。

  

  净藏禅师圣历二年(699)到嵩山会善寺从道安国师参禅十年,道安国师圆寂后,又到岭南 从六祖慧能参禅五年,后来在慧能禅师的许可下回到嵩山会善寺弘扬禅宗南宗的禅法,主持会善 寺共30年,开了南宗北传的先河,为南宗后来取得正统地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嵩山地区也 是南宗禅法在北方最早传播的基地。继净藏禅师之后,南岳怀让的再传弟子惟宽禅师也北上落迹 嵩山,住持少林寺,使南宗在嵩山地区继续得到弘扬。

  

  宋末金初,禅宗曹洞、云门、临济先后传入嵩山,取代了嵩山原来的佛教势力。大洪报恩禅 师,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北宋王朝的支持下,首次把曹洞禅法传入嵩山。报恩禅师一 到少林寺就“革律为禅”,详细向少林僧人讲解曹洞宗的五位君臣禅法。还同无尽居士、丞相张 商英以书信往来形式研讨佛道儒三教大要。报恩禅师融会三教知识,又借助北宋权贵的支持,在 少林寺传法数年,使曹洞宗风在嵩山各寺院大行其道。嵩山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曹洞名 师,如惠初禅师、西堂老师、东林志隆等。金末元初,嵩山龙潭寺曾经是云门宗的传法道场。先 有“风岸孤竣,特慎许可”的虚明寿公在嵩山龙潭寺传授云门禅法。再有虚明寿公的法嗣寂照 通悟澄徽和尚遍参名山之后,到嵩山龙潭寺“扣虚明寿公之室”,不久“处以首座”。金哀宗正大 元年(1224),寂照通悟澄徽和尚离开嵩山。不久,龙潭寺为曹洞占据,云门宗在嵩山法脉中断。

  

  乃马真后二年(1243),元太宗窝阔台钦依万松行秀的法嗣曹洞正宗复安圆照住持嵩山法王 寺,后又住持少林寺,但他兴教有方,参政不力,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45年又钦依雪庭福裕住 持嵩山少林寺。雪庭福裕从万松行秀参禅十年,释儒兼备,住持少林寺时,使嵩山佛教“煨烬之 余,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既有功于元王朝 的文治事业,也有力推动了嵩山佛教的中兴。他还在太原、西安、和林、燕京、蓟县另外建造了 五座少林寺,并排定了少林曹洞弟子的七十个辈号。嵩山广大僧众称赞他“旷复嵩山,如祖师再 出世”,故称之为中兴之祖,认为其功可比开山祖师。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开辟了嵩山地区佛教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明初嵩山高僧有斯道道衍和雪轩道成。中后期有小山宗书、幻休常润、无言正道和寒灰慧 喜,还有月空、边澄等参与戍边平倭的少林武僧。嘉靖三十二年(1498),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 南沿海一带,朝廷征调少林寺僧兵参加平倭战斗。少林寺武僧月空大师带领30多个武艺高强的僧 兵,自为部伍,开赴松江,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众。最后皆战死沙场。时隔四年之后,嘉靖皇 帝钦依释儒兼备的小山宗书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24代方丈。他在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蜂拥 而至,听其讲经说法的挤满了法堂,嗣其法不计其数。后来无言正道禅师住持少林,共住持少林 31年,被称为“僧中之杰”,不仅名动京阙,还成为北方禅宗的首领。正是因为这些名僧在嵩山 地区讲经说法,有明一代,佛教才在嵩山地区持续繁荣。

  

  清朝时,少林寺在政治上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永熙五年(1666),少林寺第28代方丈 彼岸宽禅师圆寂,继任者也未得到清廷的任职文牒,少林历史上传承了数百年的“钦命住持”制 度至终止。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禎于雍正十三年(1735),颁发的敕修嵩山少林寺圣旨中称:“豫 省少林寺,岁久失修,今委员相度确估,重加修建。朕阅图内门头二十五房距寺较远,零星散 处。向来省直房头僧,类多不守清规,妄行生事,为释门败种。今少林寺既修建成一丛林,即不 令此等房头散处寺外,难于稽查管束。应将所有房室,具拆造于寺墙之外左右两旁,从为寮房。 其如何改造之处,着王士俊酌情办理。至竣工后,应令何人主持,候朕谕旨,从京中派人前往。 钦此!”由于此次修寺用材较多,竟将少林寺南山坡无言道公率众种植的数千株柏树砍伐一空。清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庚午年(1750)十月游览嵩山少林寺。乾隆之后,少林寺的衰落更加 明显,往日统领天下禅宗的“天下第一名刹”的地位也不断下降。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宗,禅法传到中国后,经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精进不 懈的衣钵相传,最终形成了禅宗,后来因禅悟的玄机不同,又一花五叶,衍生出五家七宗,但大 家都公认嵩山少林寺是其祖庭。由此可知,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是随着禅宗的发展而确立的。 达摩传法、慧可受法均在嵩山,为禅宗形成后确定少林寺为祖庭奠定了基础。到中唐时期,少林 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基本得到确立。唐末至宋代,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并成为天下 禅门所公认的祖庭。

  

  早期律学传播过程中贡献最著者,应首推北魏时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律师。他作《四分律 疏》一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戒本》,著有《律义章》《仁王七戒》及《僧制十八条》等,后世 推他为四分律宗的开山之祖。慧光弟子中传承四分律学系统的有道云、道晖、洪理以及曾宗奉道 覆的昙隐等。道云传道洪,道洪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居终南山,创立南山宗,标志着中国 律宗的正式形成。周隋间,洪遵约于551年入少林寺,从道云攻律学。道云著有《四分律疏》九 卷,洪遵得其真谛。洪遵在开皇十六年被敕立为“讲律众主”。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 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皆洞晓真谛。咸亨三年(672),律学高僧义净从广州登上波斯船出 海,从海路赴印度求法。他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十年之久。武周证圣元年(695)五月某日,武 则天在洛阳的上东门外举行盛大的仪式,亲自欢迎游学印度二十四年的义净三藏归国。长安四年 (704)四月七日,义净在少林寺,和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人重结戒坛。他 还专门写了一篇《少林寺戒坛铭并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会善寺琉璃戒坛在国内也颇有影响, 是唐代三大传戒中心之一。

  

  嵩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自北魏以后便逐渐见闻于世,前来这里习禅受戒和巡礼的外国僧人 不在少数,但由于年深月久,文献记载语焉不详,至今可考者仅有新罗僧神行、慧超和日本僧邵 元3人。神行于唐天宝三年(744)前后入华求法,从普寂禅师之高足志空习北宗渐悟禅法,地点

  

  便在嵩山南之三峰(在今禹州)及京师广福寺,其巡礼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事。《海东故神行禅 师之碑》称神行“凝神壁观”“独步唐中”“壁观”禅法源自嵩少。慧昭于贞元二十年(804)入 唐,投沧州神鉴禅师门下习南宗顿悟禅法,元和五年(810),自沧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坛受具,后 复返沧州继续学习。日僧邵元于元泰定四年(1327)入华求法,天历二年(1329)来住嵩山少林 寺,与少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师及其师叔菊庵法照禅师过从甚密,在少林寺任“书记” 一 职。法照与息庵寂灭后,其弟子子珍请邵元为法照碑书丹,为息庵碑撰铭。邵元在禅学、汉文、 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郭沫若和赵朴初对邵元及其书法都有颂诗。此外,尚有日僧德始 亦 住过少林寺,并为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师碑书丹,可惜其事迹不详。


文章分类: 登封宗教
豫ICP备20000995号-2  豫ICP备20000995号-1 豫ICP备2022011485号   豫ICP备2023031134号-1  豫ICP备2023031134号-2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