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 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 故名。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 书院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
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曾以嵩阳 观为行宫。五代后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进士庞式曾在嵩阳观聚徒讲学,后周时改名太 乙书院,宋至道年间(995-997)赐名“太室书院”,并赐九经子史,置校官,生徒数百人。宋 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拨学田百亩以供开支。名儒司马光、范仲 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金大定年间(1161-1189)书院更名承天宫, 明重修后复改为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叶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 (1677)耿介又复兴书院并增建修补。耿介亲自执教,传旨授业,成绩显著。嵩阳书院经金、 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特别是清康熙年间(1662- 1722), 先后修建了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三益斋,并增设墙 垣。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虎俱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 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方有“程朱祠” “丽泽堂”、书舍、学 斋等。另有西院考场一处,为近年整修与复建。嵩阳书院的建筑多为硬山卷棚式建筑,覆以灰色 筒板瓦。显得朴实而雅静。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书院内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毁,仅余2株称“大将军柏” “二将军柏”,其树龄4000年 以上。院内还保存有《明登封县图碑》等数十通碑刻,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 颂》碑。
大门,面阔3间,进深3间,出前廊,单檐卷棚硬山式建筑。大门之后有一墙门。
先圣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式建筑。内奉孔子立像。
讲堂,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式建筑。其后建有泮池和小石桥。
道统祠,面阔3间,进深1间,为单檐卷棚歇山式建筑。是书院中唯一的歇山式建筑。 藏书楼,面阔5间,进深3间,出前廊,单檐硬山式二层楼阁。为书院中最后一座建筑。 书院西院,原建筑仅有1座,多为近年恢复建筑,是历史上的考场院落。
保护范围:东自东围墙向东130米处,西自西围墙向西130米处,南自“高山仰止”坊南台 明沿向南100米处,北自北围墙向北270米至山根。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北自保护区边线各外扩500米,南自保护区边线外扩150米。
保护范围:东自东围墙向东130米处,西自西围墙向西130米处,南自“高山仰止”坊南台 明沿向南100米处,北自北围墙向北270米至山根。
建设控制地带:东、西、北自保护区边线各外扩500米,南自保护区边线外扩15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