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制作技艺登封市大金店街位于嵩山南麓的颍河谷地,是登封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历史悠久,商业文明尤其发达。自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成为嵩山地区以物易物的贸易中心。夏商以降迄今,因其南通北达纵贯东西的便利位置,商贾云集,商业活动活跃,商业文明十分发达。从古人冶炼白银成功并研制为饰品的那一天起,银饰手工作坊就在这里萌芽、诞生并发展迄今。 民间老银饰品的打造要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的工艺流程:首先是将银料溶化,然后在制作成条,片,丝等零件。当银片或银条准备到一定数量时,匠人便可根据主人所要求的花样,对银片和银条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具备银饰零件的基本形状。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酸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放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垫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时,即焊接完毕。这时,用锉子略作修整后,放入白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亮即告完成。 若需在银饰上点翠,烧蓝的,是将釉药末洒在要点、烧的部位,同样也是用吹管吹火来烧化的。点、烧后的的翠和蓝是否均匀,颜色是否漂亮,完全由银匠个人根据经验去掌握,这也是检验银匠个人技术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从夏商以降的三千多年间,古老的负黍城曾经培养出一群又一群心灵手巧的民间手工银匠,他们走出嵩山,走向神州各地,甚至走到国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纯美的手工艺银饰,精心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他们朴实的心灵,独具匠心的设计,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人。这些巧夺天工、传承千年的银饰制作手艺无不凝结了手工银匠们的超人智慧与艰辛劳动。 夏商以降迄今,古老的负黍聚因其南通北达纵贯东西的便利位置,八方商贾云集,商业文明十分发达。从古人冶炼白银成功并研制为饰品的那一天起,银饰手工作坊就在这里萌芽、诞生并发展迄今。至清末民初,大金店老街一溜“十三银楼”依然远近闻名,抗战时期,大金顶街的银饰工匠达200余人。1958年,政府把银饰视为封建物品限制发展,“文革”更把银饰当作“四旧”扫除,银匠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批斗“割除”。1981年,银匠李进朝把师爷齐木典、师傅张宝请回,将大金店千年传统的银饰制作技艺手把手传授给秦天禄。秦天禄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并发扬广大,开店、授徒迄今。 民间传统银饰工匠们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各其他少数的民族文化和加工技艺融而入制作当中。至今还沿袭着较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艺,除了较为常用的工艺之外,加工过程中还保留了古老的铜走银、银走金、炸珠、 錾金、鎏金、掐丝、镂空、拉丝等传统工艺,这些用手工雕錾琢磨出的闪着如月似华般光辉的银器制品反映了源自远古人类的审美趋向,折射出一项手工制作技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秦天禄在登封市区开办的紫雲祥银匠炉是一家传统的银饰加工作坊,做的也是具有中国传统银饰制作技艺的银饰产品,有传统的长命银锁、雕花银壶、吉祥如意挂牌、活眼活耳活舌头的银虎头,可展翅的银蝣子、组合银饰挂件等传统饰品,做工也采用的传统手工艺。 紫雲祥银匠炉传承中国一绝的雕刻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水准,融入东方古老民族艺术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精华,铸就了紫雲祥银饰的极品。栩栩如生的银饰吉祥物,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1、历史价值:紫雲祥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东方古老民族艺术文化的精华; 2、文化价值:以“传播银饰文化,缔造美丽人生”为使命,是紫雲祥银饰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3、艺术价值:紫雲祥银饰以“银”为媒介,继承民间著名老艺人真传,工艺独特,技术精湛,是东方古老民族艺术的精髓 4、经济价值:紫雲祥银饰远销全国各地并已进入国外市场,为弘扬与传承民俗文化,推广中国传统银饰艺术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现存状况:秦天禄经营的紫雲祥银匠炉,其银饰品工艺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雕刻、镂空、花丝、珐琅等技艺别具一格。但银饰制作工艺繁杂,费时费力,而技术要求又必须精专,所以后继乏人。 2、发展前景:如今,银器、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而是步入了每个家庭,并且成为一种时尚。银饰文化在民间大展宏图,大放异彩,构成了嵩山地区传统银饰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说,每件作品都让人赞叹民间银饰艺术家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设计构思。 紫雲祥银匠炉生产的纯银、镶银制品有数百种,大致可分为耳饰、颈饰、手饰、服饰和民俗礼仪饰品5个大类。 耳饰包括:耳钉,耳环,耳线,耳吊、组合耳坠。 项饰包括:项链,组合项链、吊坠,项圈、长命锁、满月挂件。 手饰包括:戒指,手镯,手链、吊坠。 民俗礼仪饰品包括:虎头、宝镜、宝瓶、乌龟、蝣子。 服饰专指服装靴帽上的饰物,包括虎头、菩萨、领花、领带夹、胸饰、袖扣、靴头龙、靴头马、靴头虎、靴头凤。 银饰上一般镶嵌的宝石有:锆石、石榴石、玛瑙石、水晶石、马克赛石、绿松石、琥珀、贝壳、陨石等。 根据《大金店街志》(P67~68)记载,清末民初,大金店街有银匠舖有13家,从业者200余人。现仅以齐木典为第一代传人,其传承谱系如下: 代别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学历 传承方式 从艺时间 一 齐木典 男 1909-1978 私塾 师承 1922▪03 二 张 宝 男 1921-1986 初小 师承 1940▪10 三 屈金山 男 1929-1095 高小 师承 1949▪07 四 李进朝 男 1936-2012 初中 师承 1962▪09 五 秦天禄 男 1964▪02 初中 师承 1989▪03 1、秦天禄 男 1964▪02 初中 师承 1989▪03 2、袁燕茹 女 1867▪05 初中 家承 1990▪08 3、秦紫苑 女 2006▪01 初中 家承 201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