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快优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1-62900371

登封大禹神话传说


 大禹神话传说主要分布于嵩山周边地区,在登封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登封是全国大禹神话传说最为丰富和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流传于嵩阳办、唐庄、卢店、告成、大冶、君召、石道、颍阳、徐庄、宣化、少林办、中岳办等乡镇区办。


  大禹神话传说在登封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及其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有关史籍文献中“禹居阳城”、“禹凿轘辕”、“禹避阳城”、“禹都阳城”的记载很多。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也曾引述此段文字,《墨子》一书也有同样的记载。


  登封的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伯鲧称遂……下民震惊。禹□大功,疏河泻玄。九山甄旅,咸秩无文。爰纳涂山,辛癸之间。三过亡入,实勤斯民……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嵩书》载:登封为“圣王(大禹)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祀大禹,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表章前烈崇功。”


  4000多年前,大禹建都于嵩山脚下的阳城(今登封告成),1975年以来在告成王城岗曾多次考古发掘,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证实,王城岗即禹都阳城,堪称真正意义上的华夏第一都。考古界还证实王城岗小城即被洪水所冲毁,阳城遗址还出土有带“阳城”字样的文物。


  大禹的一生和嵩山脚下登封的关系十分密切,他生长于嵩山,家居于登封;他治水于嵩山,建都于登封。作为禹都阳城所在的登封,大禹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脉络清晰,内涵深刻,经典多元,影响深远。登封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神话故事数量最丰富和最为集中的县域,被誉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众多大禹出生、治水、建都的神话传说,长久以来在登封人民中口耳相传,影响深远。


  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现为第三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保护传承良好,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常松木,为保护、传承大禹神话传说,现创办有《中国大禹文化》期刊,目前已出版5期。


  大禹治水神话主要以口传为主,而登封有众多文化遗迹与之相对应:太室山和少室山、禹王庙、启母庙、少姨庙、石纽石、启母石、照爷石、马蹄石、禹洞、蛟河、轘辕关、石羊关、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禹都阳城王城岗、常寨水王庙、白圪瘩庙、石纽屯、祖家庄、夏地、禹岭、匾挂石崖等。


  民间文艺爱好者搜集整理的很多大禹治水神话已收入《中原神话专题资料》、《中岳故事篓》、《登封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书。


  韩有治先生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系列神话已结集为《嵩山民间故事》,常松木主编的《大禹与嵩山》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农民作家乔文阔根据登封大禹治水神话创作了长篇神话小说《大禹演义》。


  大禹神话传说因历史久远,主要是社会传承,但据老年人回忆,清代以来可考的传承人谱系为:


  第一代:耿介,明末清初人,登封城西南街人,进士,嵩阳书院山长,著作《嵩阳书院志》中载有大禹为儒家道统及大禹祭祀。


  第二代:景日昣,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登封大冶人,进士,著作《说嵩》中载有很多大禹神话传说及遗迹。


  傅而师,清康熙年间人,登封南街人,举人。


  梁树柏,清康熙、雍正年间人,登封东金店骆驼崖人,曾任嵩阳书院主讲。


  第三代:常鸣岗,清道光、咸丰年间人,君召乡海渚村人,举人。


  第四代:常廉栋(1891-1970),清末民国人,君召乡常寨村人,清末民初人,上过私塾,农民。


  第五代:韩三池,1902年生,城关镇韩村人,农民。


  贾氏:女,1904年生,城关镇韩村人,农民。


  赵宗义,1908年生,城关镇韩村人,农民。


  常云(1916-1995),男,君召乡常寨村人,上过私塾,农民,能讲述10余个大禹神话、传说。


  第六代:甄秉浩(1931-1998),高中文化,讲述和搜集有《太室山和少室山》、《五指岭》等大禹神话。


  耿直(1934-2008),中专文化,作家,著有《耿直诗文集》,收录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


  王鸿钧(1931-2005),小学文化,作家,讲述和收集有大禹神话、传说。


  韩有治,80岁,小学文化,讲述、整理20多篇大禹治水神话故事,著有《嵩山民间故事》。


  耿炳伦,76岁,大专文化,讲述、搜集有《河伯授图》、《石门沟》、《禹洞》等大禹治水神话。


  冯金河,76岁,男,唐庄乡王河村人,教师,能讲述大禹神话。


  第七代:常兴元,69岁,初中文化,农民,君召乡常寨村人,能讲述大禹10多个神话传说。


  傅占军,65岁,高中文化,农民,君召乡前孟村人,登封市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能讲述多个大禹神话传说。


  乔文阔,65岁,初中文化,农民,君召乡周洼村人,著有《大禹演义》。


  第八代: 常松木,男,45岁,大学本科,君召乡常寨村人,著有《历代名人与嵩山》、《大禹与嵩山》、《嵩岳烟雨》、《汉三阙》、《嵩山故事二百篇》、《嵩山经典故事》等,讲述20多个大禹神话、传说,并收集整理了20多个大禹神话、传说。


  冯铭鑫,男,49岁,卢店乡吴岗村人,讲述、整理有10多个大禹神话、传说。


  第九代:傅凌云,女,30岁,大专文化,登封市君召乡,能讲述大禹神话、传说。


  景萍丽,女,29岁,大专文化,登封市大冶人,能讲述大禹神话、传说。


  常泽儒,男,16岁,登封一中学生,能讲述10余个大禹神话传说 。


  流传在登封的大禹神话传说有以下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大禹及其父亲鲧被封于嵩山地区,大禹生长于登封,家居于登封,治水于登封,建都于登封,其儿孙夏启出生于登封,少康中兴于登封颍阳。后世人们敬仰大禹,传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孟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汉书》等典籍中都记载有大禹治水及禹避阳城、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等,后来被演化为神话故事。


  2、数量众多:据初步调查,登封现存大禹治水神话故事有70多个,以《启母石》、《火烧蛟河》、《禹王锁蛟》等为最典型,登封是全国大禹传说最为集中的县域。


  3、与神话和传说相关的遗迹众多:登封大禹文化遗迹星罗棋布,有一城(禹都阳城王城岗)、二关(轘辕关、石羊关)、三阙(太室、少室、启母)、四山(太室、少室、箕山、五指岭)、五石(启母石、照爷石、马蹄石、试斧石、磨斧石)、六庙(禹王庙、启母庙、少姨庙、水王庙、三官庙、白疙瘩庙)、七村(石纽屯、夏庄、焦河、祖家庄、禹洞河、三官庙、大河口)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是全国大禹文化遗迹最多和保护级别最高的地区。


  4、流传广泛:大禹神话传说在登封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在各个乡镇都有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还以木雕、石雕、壁画等形式保存于民间祠堂和庙宇中。


  5、影响深远:大禹神话传说对登封人们影响很大,已渗透到语言、村名、民间舞蹈以及民俗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登封人民的生活。如“三过家门而不入,乘龙快婿,匾挂石崖,管住黄河水、管不住老百姓嘴”等日常用语,如跳独脚舞、跑旱船、舞龙、踏罡步斗等民俗活动。


  大禹神话传说具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


  1、神话、民俗学术价值:大禹治水是远古时期发生在世界各地洪水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被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奉为始祖,因此大禹神话对研究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历史考古学价值:大禹是人文先祖、立国始祖,大禹治水、立国等传说,有的已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学价值。


  3、文化价值:大禹文化是嵩山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大禹神话传说对探索史前文化、农耕文化、天文文化、祭祀文化、婚姻文化、天地之中文化等的来源和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大禹神话传说及其衍生的民间舞蹈、祭祀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戏剧等,具有动人、传神的艺术价值。


  5、精神文化价值:大禹是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之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九州一家、团结抗洪的责任精神,五音听政、下车泣罪的民本精神,克勤克俭、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名词,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已经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文化信仰。


  6、教育价值:大禹神话传说所蕴含的公而忘私、敬业奉献、顾全大局、以民为本、克勤克俭等精神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又因外出求学或打工,没时间也没兴趣更没可能晚上再坐在树下听老年人讲故事、“喷瞎话”,因此,大禹神话传说已届濒危边缘。


  2、老一代传承人有的去世,有的年事已高,登封大禹神话传说,已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上世纪顾颉刚等人认为大禹是神不是人观点的影响,不少人认为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禹走遍九州治理洪水,不可能也不现实,因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被一些人视为笑谈,因而导致了大禹神话传说的传承危机。


  4、神话传说和遗迹相互关联,遗迹的灭失可能导致传说的消失。作为大禹神话传说的重要载体,禹王庙、启母庙、少姨庙等废毁无存,群众虽然自发复建了沁水大禹庙、白疙瘩庙等,但已将大禹等同于水官爷、水王爷、龙王爷、济渎爷等。而一些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村名如蛟河、石纽屯、三官庙、夏庄、祖家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变更,一些村民也很少知道自己村庄和大禹的关系。


  1、搜集整理大禹神话、传说,在《郑州日报》、《登封时讯》、《嵩山风》、《嵩山文化》等报刊上加以宣传,提高大禹神话、传说的知晓率。


  2、出版《嵩山民间故事》、《大禹演义》、《大禹与嵩山》、《嵩山故事二百篇》、《嵩山经典故事》、《汉三阙》等书籍,弘扬、宣传大禹神话、传说。


  3、评选大禹为登封市十大历史名人,评选禹都阳城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号,加强人们对大禹的热爱程度。


  4、申报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召开中国大禹文化研讨会,深入研究大禹神话、传说。


  5、在嵩阳社区建设大禹文化甬道,将10个大禹神话、传说,以石雕形式表现出来。


  6、对大冶沁水大禹庙、北五里庙天成殿进行重修,扩大对大禹神话、传说的宣传。


  7、已将大禹神话传说申报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8、创办《中国大禹文化》,宣传大禹神话传说


  9、刻立大禹之碑、禹生石纽记碑,彰显了大禹神话传说的精神文化价值。


  10、举办了四届大禹文化民间艺术节、三届祭祀大禹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大禹神话传说的影响。


  1、保护、宣传大禹神话、传说:登封流传的大禹神话、传说很多,目前搜集整理的仅是其中一部分,还需要继续挖掘、抢救、整理,并将挖掘出的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刊载于《嵩山文化》、《登封文学》、《中国大禹文化》等刊物上,出版《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等相关书籍。


  2、保护传承人:使其有充裕的时间搜集、整理、讲述、研究大禹神话、传说,并有资金能力编辑、出版相关大禹神话、传说的书籍。


  3、保护相关载体:努力复建禹王庙,并建立中国大禹文化博物馆,搜集、展示与大禹治水神话相关的图片、文献、文物,展示大禹的治水功绩和历代文人学士对有关禹治水的评价、诗文,展示全国大禹后裔、大禹遗迹的分布情况等。建设大禹文化主题公园,以雕塑、小品景点等形式展现大禹治水的情景。


  4、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章分类: 郑州遗产登封遗产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